任蒙:广水美食漫谈(下)



(作家 任蒙)

任蒙简介:

任蒙,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湖北广水人。40年来在各地报刊发表过数以千计的作品,出版有诗歌、散文、杂文、文艺理论等专集25部,其中以诗论诗的《诗廊漫步》曾多次再版和重印;《任蒙散文选》再版3次,被誉为“当代实力派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曾获首届“全国孙犁散文奖”唯一大奖、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鲁迅杂文奖金奖。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特聘教授、湖北警官学院、武汉商学院客座教授。已经出版《任蒙散文研究》《任蒙散文论集》《大散文的艺术风采》等研究和评介任蒙的文集5部。

(此文系任蒙为大型饮食文化工具书《中华厨圣食典》撰写的序言,该书于2016年5月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广水美食漫谈(下)

史家考证,广水在地理上扼南北咽喉,境内的武胜关、平靖关、黄土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关隘。自春秋以降,一直到当代的北伐、抗战等重大战争,三关必有战事,尤其是在中国南北分治的时期,广水一带更是双方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由于历代常有军队在此转战驻扎,也给广水的风习和饮食带来影响。广水人兼收并蓄,在饮食文化方面博众家之长,但同时也不失自己的特色。



广水菜肴,与广水人的性格相关,具有“务实”的特色。



最重要的一点,是注重烹制工艺,讲究味美汤鲜,并且多半运用普通原料,很少涉及到名贵食材。比如“应山滑肉”,采用的主要原料就是常见的五花肉、白萝卜和鸡蛋,佐以姜片、料酒、生粉和小葱。这种配制,可能一般家庭厨房都会运用,但所以成为传统名菜,在一个地区流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绝招,“应山滑肉”的秘诀就是在后期火炖时,加进了上好鸡汤。因为取材不难,所以就一代代流传下来了。据说,这道菜就是当年詹鼠的发明,能够想出如此绝招,自然堪称厨圣了。

此后,一些烹饪高手在滑肉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出“应山三滑”的烹制技艺。把鸡肉、猪肉和鮰鱼,加鸡蛋和菠菜汁一起制作,取材也很容易。



广水的传统高档筵席,以注重味型、色泽的大菜为主,不但追求灶上技法,也很讲究案上刀功,同时也能够体现本地特色。这仍然是为了使客人满意,既不失筵席品位,又能够让客人吃得舒服,面子和肚子都得到满足。

开放以来,广水的经济发展了,城市化进程愈来愈快,“县城”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一些高档酒楼早已应运而生,大席大菜,大盘大烩,虽然吸收了天南海北的许多名菜佳肴,但更多的是传承了本地传统的烹饪特色。

广水菜虽然“务实”,但从不丧失世代相传的宰杀原则。因为广水人向来喜爱“干净”,从来不食恐怖恶心之物,不食蚂蚁蝎虫,也不食蛇肉青蛙,更不食猫猴之类的动物,后来这些禁忌被打破,也是最近几十年开放之后受了广东沿海风习的影响。

过去,广水人也吃狗肉,是把锅揭下来,架于临时支起的砖石之上,加以爆炒,味道虽然很美,但也要坚守“狗肉不能上灶,更不能上席”的老规矩。



味觉并非是先天从娘胎里带来,而是后天形成的,每个人在他的垂髫换齿之年,就已经按照他所成长的饮食环境形成自己的口味了。秉性可以改变,观念可以改变,信念也可以改变,情怀可以改变,但饮食习惯却很难改变,甚至终生不移。

原来,舌尖是不管文明,不管其身份贵贱的。无论时光怎样推移,无论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形态属于进步还是落后,他舌尖上的味觉都不会轻易发生变更。几十年前,很多北方人还拒绝吃大米饭,西北一带的人最惬意的主食是羊肉汤泡馍。已经故去的领袖人物毛泽东的口味,早已众所周知,可谓嗜辣如命,这种味觉应该是他在韶山冲养成的。文化大革命之前,他回过一次井冈山,省里来人特意对当地的招待食堂交待,每天一定要准备些小鱼小虾和泥鳅炒辣椒之类的家常菜。毛泽东在那里住了几天,离开时听说交了十七元五角钱的伙食费,为他掌勺的厨师这才知道自己是给谁做了几天饭。这个故事也让人们了解到,那时天底下最大的官最喜爱的菜肴原来这么平常。

广水毕竟属于南方,加上每年收割两季,百姓非常辛劳,尤其是夏季,天热活重,人体消耗很大,而许多平民家庭往往是人多菜寡,只好在配料上想方设法刺激食欲。所以从总体上看,广水人的饮食口味偏重,偏向香脆浓酽,但没有川湘一带那么辛辣。

几千年间,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普通人家很难享有大鱼大肉的生活条件,广水人的日常饮食,追求的是实在。多少年来,市场上小鱼的价格一般比大鱼要贵,小鱼小虾很受青睐,这是因为广水人烹制这种“小菜”的确别具风味。一碗肉滚滚的寸丁小鱼,经过煎烙,再加进一种上好的咸菜爆炒之后,能够让人终生惦记。磨过豆腐的余渣本属于废弃物,广水人却将其进行霉制处理,制作成“豆渣粑”,成了一道家常好菜。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一片杯口大小的经过霉制的豆渣,价格一般是一角钱,在那个年代是比较高的。前两年,有个武汉作家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广水有这道菜,希望我有机会带他到广水来品尝。我说,这种豆渣块儿,可以烩炒,也可以放进土钵里和其他菜肴一起炖煮。这一描绘,更让他想往不已。

写到此处,不妨再穿插一个“领袖轶事”。听说毛泽东晚年曾经想念湖南家乡的一种腐乳类的农家制品,或许是由于安全等因素限制,只好让身边工作人员依照他口述的方式进行制作,结果相距甚远。广水的腐乳,俗称“霉豆腐”,一般是春节之前进行腌制,不需多少时日即可食用,但对时令、原材料都有要求。记得当年还有许多人家将其切成比麻将还小的片状晒干,以便保存到夏天,加进大蒜苗或莴苣之类的青菜一起炒煮,让全家人换换口味。我一直认为,这类小菜颇具“创新”因素,但多半是先民们在贫困中被迫而为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湖北菜被确认为中国“十大菜系”之一,但远不像川菜、粤菜、湘菜那样享誉省外。有专家认为,这中间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湖北菜的家常菜属性制约了它在全国的影响力。而广水菜作为湖北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家常菜”的特色更为鲜明。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人们在饮食上难免出现过一些盲从现象,以高档为荣,以“尖端”为荣,以贵重为荣,以时髦为荣,甚至以铺张和奢侈为荣,追求所谓珍馐美馔。现在,整个饮食潮流都在呈现一种回归的倾向,向“绿色”回归,向素食回归,向自然回归,向传统回归,向健康回归,向家庭化回归。无疑,这种回归的潮流将给广水菜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从饮食开发的角度看,过去对广水地方饮食文化的发掘和推介是做得不够的。《中华厨圣食典》将广水籍的厨祖詹王作为象征和旗帜,重点推介了广水的特色菜肴,发起组织者是有文化眼光的。当今湖北名厨余贻斌先生为编纂此书,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力求全面准确。此书的编辑出版,将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广水菜这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璀璨奇葩,将使广水菜走向全省全国更多地方的筵席和餐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