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郊街道办事处西北部有这样一个村庄,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疑似病例,无密切接触者,是一个典型的无疫村。在这个村里,村干部翻山越岭去测体温,划船下河去劝导钓鱼者,自制铁链锁住桥头,荒无一人的路口也要孤独坚守……它的名字叫陈家湖村。 50多岁的村支书王承明坚守着一个朴素的信念:不管有多困难,一定要守住这一片净土。
陈家湖村位于城郊街道办事处边界,三面环水,只有一个路口连接高架桥,与外界相通。全村户籍人口1178人,常住人口少,春节期间在家居民264名,其中外地返乡人员有56人,占在家居民的四分之一,其中武汉返乡人员45人。
村里老年人居多,为了让群众不出门、不聚集,王承明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地宣传政策,做群众工作,将指挥部的每一道指令、每一条政策送到群众手中。他们还想尽了各种办法,发宣传单,用大喇叭广播,在村民微信群里宣传,发动返乡的年轻人劝老年人,用反面典型警示村民……立体轰炸式宣传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体温检测是管控的重要环节。体温枪派发之前,水银体温计测温耗时颇多,村干部就早出晚归,争取时间;有的村民不愿用村里的水银体温计,甚至不愿开门,怕被传染,村干部就守在门外,等村民一个个自测完体温再登记。防疫管控升级后,不管返乡人员还是其他村民,都是一天两测体温。
村干部为村民测体温
严防严控严管,王承明的严厉甚至有些“不近人情”。村里一位87岁的老太太去世,两个女儿请求从应山赶回来祭奠,被王承明拒绝了,“宁愿我当这个恶人,也不能让全村人冒险。”经过耐心解释,单独劝导,最终取得家属理解,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在家的家属及时安葬了老人。疫情期间,村里共有2位老人去世,都在村干部的引导下取消葬礼、取消亲人聚会、禁止外面的亲属回乡吊唁,迅速安葬老人。
除了严管,更有厚爱。为了让大家安心待在家里,村干部克服重重困难为村民配送物资。由于没有符合要求的物资配送车辆,租用车辆又嫌贵,村里的物资配送只能走水路。从应山城区到陈家湖村,沿途要经过陆路、水路、陆路,辗转多次,物资要经过3次搬运。从村里出发,到最终将物资分发到每户手中,整个过程需要8个多小时。
为了方便物资发放,他们从村民家中借来一辆电动三轮车,通过紧急训练,几名村干部都学会了开三轮。尽管并不熟练,尽管三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有些摇摇晃晃,但他们的身影依然那么坚定有爱。一路上,乘汽车,坐渔船,走山路,开三轮,沿途吹冷风,搬重物,发物资,他们不厌其烦,从孩子们喝的可乐、吃的零食,家庭用的蔬菜水果,病人需要的药品,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
在他的带领下,村干部个个披挂上阵,义无反顾。年轻人和党员们自告奋勇,志愿加入抗疫行列,妇联主任邹风霞的丈夫和公公也成为志愿者,10岁的孩子锁在家中;党员梅红放下家里1000多只鸡鸭,自愿去城郊街道办事处隔离点做志愿者。村民自觉关门闭户,支持抗疫。大家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抗疫成绩,“我们村是一片净土”。
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脚下的步伐就要有多踏实。尽管是无疫村,王承明仍然一刻也不敢松懈,踏踏实实地走好疫情防控的每一步,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当好陈家湖村的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