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北山城,疫情肆虐,勇者无畏,逆风而上。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一群人怀揣初心,肩扛使命,用踏实的行动在防控一线书写着春天的故事。
提前谋划领头上
在疫情防控前期,中心党组超前布局,主动作为。一方面全面开展干部职工疫情信息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不打无把握之仗。另一方面抓紧筹备口罩、酒精、手套、洗手液、体温计等各类防护物资,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谋定而后动,防控战打响时,党组果断地提出“三个看齐”:“群众向党员看齐,党员向班子看齐、班子向班长看齐”。将一岁多的二宝扔给六七十岁的老娘,徐柱就一头扎进抗疫一线,当起“小三员”,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还是驾驶员。随着疫情防控的深入推进,指挥部签发的通行证收回,到了无车可用的时候。中心班子成员克服困难,坚持每天徒步到责任区段,对防控工作实行“ 早、中、晚”一天三查,现场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在中心班子的带动下,干部职工尽锐上阵,全部下沉到防控一线,从家属院封闭式管理到路卡值守,从社区志愿者到驻村援助,没有一个人讲条件,指向哪里打向哪里。中心防控成绩始终保持着“三零”记录:信息排查零遗漏、干部职工零感染、驻点群众零确诊。
全家上阵战疫忙
中心党组成员、工会主席朱朝辉一家三口全家总动员,全都在防控疫情的一线战场。朱朝辉本人在郝店镇郝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卷起行李铺盖住在村里,每天带领村干部、卫生员挨家挨户查体温,分头把关守路口。妻子李桂兰是一名教师,在应办三里河社区当疫情防控志愿者, 每天守在责任路口,耐心地劝返无事出来溜达的群众。武汉同济医院的女儿朱映军,处于阻击疫情的最前线,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抢秒。 一家三口在三个不同的地方,相互见不上面。妈妈有时想女儿了,只能隔三差五地深夜视频聊会儿天,匆匆问候几句就挂了线,知道孩子忙,压力大,生怕影响孩子休息。同事们开玩笑说,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你们一家子就是一个小型的立体阵地。
夫妻双双上战场
“一个在城区奔忙,一个在镇办站岗,高三的孩子顾不上,老家的父母也顾不上。为人父母,心有愧疚,为人子女,心生抱歉。人生斯世,应有担当,时难当头,竭诚尽责。但同心戳力克难关,期瘴散花香艳阳天。”中心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罗鑫在朋友圈里的留言道出了中心几对夫妻战友的心声。
中心副主任罗婷婷顾不上在外值勤的老公,抛下寒假在家的儿子,拖着有滑膜炎的老伤腿,每天走2万多步,带队到路卡值守,来来回回购送防护物资,头一天忙的腰酸腿痛头发胀,第二天又像打了鸡血一样,早上六点半准时出现在路卡上。
笑起来像迎春花一样的屈春燕也有委屈郁闷的时候。老公驻守在防控一线,她在应办北正街社区当志愿者。作为一个在广水生活多年外地人,她一直不会说地道的广水话,习惯性地用一口标准地普通话开展社区居民健康寻访,大多数居民都能积极配合,回答调查问题。然而总难免遇上不讲情理,脾气暴躁的人,一阵怒吼加上闭门羮,让她委屈地鼻子直酸,眼泪打圈。
几对夫妻档中,韩丽萍的孩子最小。在镇办值守的老公指望不上,她每天天不亮就早早地起床,将孩子两顿的饭菜做好就匆匆赶到值勤点。中午她在值勤点上吃盒饭,孩子在家把早上的饭菜一热,应付一顿。晚上拖着疲惫地步伐回到家,再想着法地给孩子做点好吃的,补偿一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
两鬓发如霜,犹有胆气壮。五十六岁的韩传启每天和年轻人一样,起早贪黑地守在北关中学侧的路卡上。吹过风,淋过雨,顶过雪,老同志没有一句怨言,他说,虽然要不了几年就要退休,关键时刻,我们老党员也要发挥余热,当好表率。
同样年龄的老党员高启军每天到南关社区尚家巷路口值勤,风雨无阻,从不迟到早退。尽管本身有糖尿病,受不了累,但他从没吭过声。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就是一名老党员的执着与坚守。
巾帼群英吐芬芳
中心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妆。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同样活跃着中心女同事的身影,她们用行动诠释了女人也能顶起半边天,而且顶地稳稳当当。
景前玲在北关中学路卡,和男同事一样早上六点半,晚上十点,按时到岗离岗,甚至有时比几个男的来的更早,走的更晚。连续二十多天下来,体质较差的她生病了,简单休整了一天,她就又返回到岗位上。
张艳守在前进路卡口。这个卡口人车流量大,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做好通行证查验、体温测量、信息登记,一天几十台车几十人下来,常常累的腿痛嗓子哑,晚上回到家连说话的劲都没有了。
因工作需要,原本在家隔离的朱素珍被通知到路卡上充实力量。做好全面检查之后,她迫不及待地赶到岗位上。心直口快的她说,每天看着同事们那么辛苦那么忙,我简直一天都待不下去了。感谢中心领导终于同意,让我来替替岗。
疫情期间无清闲,负责办公室值勤的李丹丹、万晓芳两名女同志,每天同样忙的脚不沾地。办公区域的保洁和消毒要耗费不少时间和体力,防护物资的购置、领取和配送,全靠两条腿在城区往返跑。有时忙的连饭都吃不上,经常还有电话通知各种报表和临时任务,小区的门卫都把她俩认熟了,说她们脚就像上装了风火轮的,成天风风火火地忙进忙出。
路灯陪我来站岗
才出社区,又上路卡。周仲秋、孙海波、程暘作为中心第一批党员志愿者,率先参与所在社区疫情防控工作。8天后,防控工作实行区块化作战,这几名同志没有休息一天,又被抽调到路卡和家属院参与一线防控。没有一丝犹豫和疑问,是党员,就该冲锋在前!
大块头的小单车。宋义是所有值守队员中距离最远的一个。从名都花园的家到北关中学的值勤点,步行需要一个半小时。临时接到值守通知,为了保证早上六点半能准时到岗,在机动车辆禁行的防控要求下,这个一米八三的大块头只好骑着儿子50多公分高的小单车赶到值勤点。
来时路灯亮,离时路灯亮。早上六点半到岗,路灯亮着,晚上十点离岗,路灯依然亮着。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留给值守队员印象最深的就是路灯了。或许他们站在路卡上的身影也如路灯一样,留给居家隔离的人一些温暖和光亮的印象。让我们来数一数这一盏盏发热发光的“路灯”:周仲秋、刘传宝、汪晓成、郑少东、高伟、张艳、朱素珍、韩传启、阮辉、程暘、宋义、景前玲、韩丽萍......
主动请战斗志强
在防控初期,疫情扩散较快、形势严峻,群众还有一定的恐慌心理。然而,面对困境,中心却没有一个临阵畏缩的逃兵。由于具体原因,临时没有派上一线任务的人坐不住了,主动申请参与一线防控。
家住广办的陈申汉主动要求来上班被婉拒。生活、交通等各方面都不好安排,而且还有居家隔离观察的要求。
社区通知居家隔离的向东要求领导派活,主动申领疫情信息日报统计工作。
“随时待命,疫情当前我不能独善其身。”张汉在喊着要参与路卡值守的时候,他忘记了自己家中两个孩子,大的是高考生,小的还只两三岁。
“我不想只做被保护者,要尽微薄之力共同抗疫。”倔强的万晓芳更是不管不顾地,强烈要求上路卡值勤。她根本就不考虑自己离值守路卡两个半小时的路程,多么不切实际的想法。
业务防控两不忘
作为技术机构,中心在疫情防控期间,坚持守住两个卡口:一个是道路交通卡口,一个是生活保障物资质量卡口。在兼顾防控值守任务的同时,疫情防控紧要关头,中心抽调韩传启、左东方、程暘、韩丽萍、万晓芳等质量检测技术人员,对送样大米进行质量检验,加班提速出具检测报告,为部门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抽调计量检定技术人员孙海波、高伟、陈申汉,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成计量检定专班,对应广城区负责生活物资配送的大型超市在用衡器开展计量检定,保证市民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足额足量的商品。
春风又绿江南岸,疫情消散已可期。在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共抗疫情的大合唱中,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的抗疫故事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节拍,但是它依然充满了春天的活力和生机,让人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