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色亮点工作展示(四)

前言:“互联网+”“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产业建设”“三个全覆盖”“三个实打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中,一个个关键词跃然眼前。广水市坚持创新推进,在实施脱贫攻坚战役中探索出一些特色亮点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年年被考核为湖北省优秀等次,脱贫产业建设工作在2019年6月份湖北省“利川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广水路径”。


提高站位 真情帮扶

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广水市财政局精准脱贫工作综述

近年来,市财政局主动对标对表“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始终把脱贫攻坚当作第一工作要务,坚持思想不松、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聚策聚资聚力、帮贫扶贫脱贫,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两个维护”的具体践行。


一、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压实工作责任

财政局始终坚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财政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做到政治责任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形成全员上阵、方向统一、精准发力、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是学习到位。财政局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纳入局党组中心理论学习组年度学习计划,列为党组会议第一个议程,作为支部主题党日学习内容。5年来,局党组集中学习42次,主动聘请随州市委党校姚瑶等专家教授讲扶贫专题党课14次,撰写心得体会200余篇,专题研究扶贫工作22次,把强大的理论武装变成行动的自觉,做到主要领导尽责“不松手”、班子成员担责“不甩手”、党员干部履责“不缩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理论遵循和思想保证。

二是人员到位。财政局坚持大员上阵、全员上阵的总体思路,全体班子成员参与结对帮扶,做到帮扶的泉水等7个村都有班子成员负责;全局92名干部,不分性别和年龄,每名干部结对帮扶2-4户,且一帮到底,不脱贫不换人。2020年4月,又安排17名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财政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或工作队长,至此,财政系统结对帮扶村达24个,居市直单位第一。

三是责任到位。局党组不断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聚焦“勇担当、善作为、保目标”、干部作风建设年、干部作风“十严禁”、“双评双治双促”、党员干部“十不”等活动,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通过警示教育、情况通报、印发财政系统作风建设提示牌等多种形式层层传导压力,不断压实扶贫责任,把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贯穿扶贫始终,财政系统没有一名干部在扶贫领域受到问责追责。

四是宣传到位。印发《广水市财政局脱贫攻坚工作手册》600份、宣传单30000多张,不断提高群众知晓率;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文江同志对财政帮扶的7个村236个贫困户遍访率达125%,发现问题19个,解决问题19个,每到一户,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更是扶贫政策宣传员;财政干部每月至少到帮扶户1次以上,宣传政策、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做到扶贫政策宣传全覆盖、无遗漏,在国家脱贫工作普查中,财政局帮扶的村群众满意度、认可度均达100%。


二、聚力主业主责,不断加大财政投入

财政局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树立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理念,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用好“绣花”功夫,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1、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15年以来,市财政共投入扶贫资金6.17亿元,其中使用中央、省、随州市专项扶贫资金3.5亿元,市本级配套资金2.67亿元。严格落实“本级财政收入增量的15%、盘活存量可用资金的50%”用于扶贫的投入政策,2015至2020年,市本级分别投入590万元、4,739万元、4,813万元、5,262万元、5,422万元、5,900万元,逐年递增。特别是2020年在疫情和减税降费政策叠加影响下,财政局依然采取多种举措,加大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投入力度,市本级投入比上年增长9%,本级预算安排扶贫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2、统筹力度不断加大。按照省政府和财政厅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按照“整合专项、盘活存量、优化支出、提高效益”的工作要求,大胆探索实施“先收后放、先统后分”策略,明确统筹资金来源渠道和资金额度,将32项财政资金应统尽统,2015年以来,全市统筹各级各类财政资金支持精准扶贫达19.12亿元。

 3、资金管理规范有序。严格按要求落实各项财政扶贫政策,制定了《广水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督检查制度》(广财发[2017]74号),建立资金到达告知、使用催办机制,保证了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分配及时、使用高效;严格实行报账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资金直达扶贫项目实施单位或物资供应单位,凡是要求资金直接到户的项目都通过“一卡(折)通”直补到户,保证了专项扶贫项目管理规范、资金安全;严格实行公开公示制,所有扶贫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在市政务公开网及财政编制网上进行公开公示,村级在村政务公开墙上公示,扶贫项目设立资金公示牌,保证了扶贫资金公开透明、合理合规。

4、监控系统运行高效。制订了《广水市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工作实施方案》(广财发〔2019〕74号),明确了资金监控范围,规范了监控流程,按照“市县抓落实”的要求,以预算编制为源头、以绩效目标为依据、以支付环节为依托,对扶贫资金预算下达、支付、绩效目标执行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处理预警信息4条,实现对扶贫资金监管动态化、精细化、高效化,提升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水平。

5、绩效管理再上台阶。出台了《广水市财政扶贫项目绩效管理办法》(广财发[2019]90号),全面推进扶贫项目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绩效管理;分5批次开展绩效管理业务培训,参训620人次,提高了业务素质和从业水平;按照产业扶贫、雨露计划、小额扶贫贷款贴息、贫困人口社会保障、教育扶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分类,对156个具体项目、700余项绩效指标开展评价,预算指标金额填报比例100%,绩效目标填报比例100%,审核比例100%,无预警信息。


 三、助力产业兴旺,不断推动村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确保持续增收、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市财政局在帮扶过程中,根据贫困村特点,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注重培育“造血”功能;坚持外在帮扶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强调培育内生动力,大力开展产业扶贫,不断推动村级集体增效、村民增收。

1、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按照每个村有1项以上主导产业的要求,市财政局树立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思想,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先后引进传奇园艺、财进养殖、禾禾苗木、湖北大自然、鑫泉农业科技等规模企业,流转土地4000多亩,从事花卉苗木、标准油茶、莲虾共作等生态种养殖,提供就业岗位260多个,群众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成立了红星蛋类加工等4个专业合作社,带动63户入股,2019年户均分红1000元。帮助凤凰等3个村多方筹措资金,种植迷迭香等中药材120亩,为村集体年增收13万元;引导社会帮扶,筹集资金40多万元帮狮坡村购买黄牛21头,预计到2021年养殖规模可达40头,实现年收益10万元。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5个村集体建成了533千瓦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以上。

2、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市财政局帮助村两委会以改善村级群众基本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优先解决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切实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5年来,通过争取政策、协调部门,筹措资金95万元,改造联民、泉水、凤凰3个村党群活动中心、群众娱乐场所。积极对接市交通部门,硬化、刷黑道路19.7公里,公路硬化实现了湾湾通、户户通。经多方协调,争取高产农田改造项目资金180万元,改造基本农田1000亩;新建泵站3座、整修塘堰32口、河道1200米,受益面积860亩,解决了部分农田灌溉难的问题。协助狮坡村争取项目资金49万元,铺设主管网线8423米,入户管线9324米,解决了13个自然湾224户安全饮水问题,为58个贫困户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

3、绿色发展渐入人心。市财政局在脱贫攻坚中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开展村级环境整治,落实村庄环境治理公益性岗位42个,购置垃圾车3台、垃圾箱80个、垃圾桶630个,建立垃圾清运长效机制,确保环境卫生治理无死角。对帮扶的联民等6个库区村,驻村工作队反复入户宣讲生态扶贫政策,把管好青山、护住碧水作为发展最重要、最根本的保证,带领群众主动植绿,栽植3万平方米绿化带和2.1万株风景树,而今,以泉水村为代表的库区村群山环抱、依水而居,山上绿植青翠、山下水质清澈,村内曲径通幽、湾边花海四季,宛如现代版“世外桃源”。

4、倾心尽力真情帮扶。财政局大力压缩一般支出和公务支出,坚持过“紧日子”思想,从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挤出150万元用于帮扶村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和办公设备添置,平均每年达30万元。坚持慰问制度,自2016年开始,年底对帮扶的236户贫困户送去200元/户的慰问金和必需生活用品,解决贫困户生活困难。

组织有号召、干部有行动。财政局驻村工作队员坚持“五天四夜”的规定,与村两委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驻泉水村干部郝旭东同志最长54天没有“挪窝”,把心血和汗水挥洒在驻村的山山水水。贫困户张存友喂养了5000只鸭苗和1000只鸡苗,在无钱购买饲料、鸡鸭受饿的危急时刻,帮扶干部闵阳波先后两次主动垫资8000元购买饲料,助其度过难关,年增收达4万元以上;贫困户赵成强妻子、女儿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帮扶干部颜端启主动组织捐衣捐物,协调安排赵成强务工就业,月收入1000元,解决了该户的生活困难;……,正如平江村支部书记所说,“财政局扶贫是真金白银,财政干部是真扶贫、扶真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市财政局将站在新起点、按照新要求,再加压力,努力强弱项、补短板,切实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不断提升脱贫质效;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为指引,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中贡献财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