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广水市关庙镇梅庙村,通村水泥路宽阔干净,沿途观景凉亭、景观造型随处可见,百花园、樱花园内树叶渐黄,呈现出一派迷人的乡村秋色。
梅庙村如今的光景,离不开党支部书记梅红卫的默默付出。在担任村书记的10年间,他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群众走上了产业致富的康庄大道,被群众称为“兴村富民领航人”。
2021年,梅红卫被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梅庙村先后荣获“国家森林村”“湖北省生态村”“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称号。
强堡垒 聚人心
梅红卫以前在外做建筑生意,事业红火,是村民眼里的致富能人。2011年,在老支书的劝说下,梅红卫回到家乡,当年被选举为村支书。
“回来后才感受到当村干部并不容易。”梅红卫说,在他初任村支书时,村民时常因为小事扯皮打架,和村民谈发展思路,却被认为是为了一己私利,各项工作难以推进。
团结一心方能谋求发展。梅红卫花大力气扭转村民思想观念,他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外出参观考察,了解先进村的发展经验,反思本村存在的问题。邀请退休干部、乡贤等20多人担任顾问,为梅庙发展出谋献策。组建“乡里乡亲”微信群,及时公开各项村务信息。渐渐的,他的付出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梅红卫从“打造过硬干部队伍、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健全支部政治功能”上着手,认真组织支部主题党日和“三会一课”活动,在抓好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国家法律法规的宣讲。组织开展党员“设岗定责”,给每名党员安排合适岗位,党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主动认领1—2个实事项目,让党员“有事干”“有责担”。同时注重后备干部培养,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从外地引回2名优秀后备干部。
他积极借鉴先进地区服务机制,组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交通疏导、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先后设置保洁员、公路养护员、护林防火员等15个公益性岗位,对400多农户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实行“门前四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兴产业 富村民
9月28日,梅庙村百花园里,蒙古包造型的农家乐掩映于树林中。游客们三五成群,或吃饭聊天,或带娃嬉戏,悠然自得。
“发展旅游和农家乐算是意外的惊喜。”梅红卫介绍,梅庙村原是一个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村,但人均一亩的耕地难以让村民致富,许多村民外出务工。
就任村支书后,梅红卫多次找党员、村民代表和在外成功人士商讨村庄发展思路。多方考虑后,梅红卫瞄准苗木产业。2014年,新班子带领村民在撂荒的土地上种起了花木,渐成规模。2016年,该村在娘子岗山岭大面积栽种格桑花,以抑制杂草疯长。花开时节,大片格桑花吸引来了众多游客。
“游客赏了半天花,却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找不到。格桑花花期有2个多月,何不趁此机会发展农家乐呢?”梅红卫迅速动员,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积极倡导手艺较好的家庭兴办农家乐。2016年,9家农家乐应运而生。
“我赶上了好时候,在家挣得比外面打工还多!”村民陈义秀笑着说,她和丈夫以前在外面打工,2016年回家探亲时刚好遇上格桑花开,络绎不绝的游客让她看到商机。她响应号召,立即装修自家房屋办起农家乐,生意出乎意料地红火,当年纯收入18万元,坚定了她在村里发展的信心。
现在,梅庙村有农家乐37家,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以上,带动村民年增收300万元。
村里旺盛的人气,加上土地流转等条件的便利,吸引来其它相关产业。2018年,村里引进客商投资1500万元,建成占地600亩的花园式采摘园,种植桑葚、黄桃、梨子等,配套建设水上度假山庄、水上乐园,形成集“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引进客商投资7000万元,打造占地2773亩的樱花主题观光园。引进老板发展清水虾养殖227亩,种植中草药100苗、莲藕100亩、吊瓜100亩。目前,梅庙村已形成花卉苗木、观光旅游、生态采摘三大特色产业。
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村民就业。村民陈金花的丈夫残疾,家里仅靠她一人苦苦支撑。村里安排她在樱花基地务工,做些除草、施肥、浇水的工作,一年收入3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据介绍,仅樱花基地、清水虾养殖基地和采摘园3个产业基地一年的务工性支出就达160多万元。
今年9月,梅红卫调任关庙镇副镇长。他表示,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将保持奋斗姿态,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湖北日报(通讯员彭晓华、张婷)
责任编辑:王译萱
审 核: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