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一品”故事汇】余店“三白”蔬菜的传说

余店镇是有名的“三白”(白茄子、白黄瓜、大白菜)蔬菜之乡。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孕育出特有的蔬菜品种,河畔之地上种植和源头之水的灌溉,使得余店的白茄子柔嫩味美、白黄瓜香脆可口、大白菜卷叶成砣,鲜嫩无比,深受人们喜爱。

余店“三白”蔬菜,据说来自蓬莱仙境。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楚地南涝北旱,官府催粮逼款,百姓纷纷逃难。某日,余姓夫妻在余家店自家草棚前卖小菜。晌午时分,摊前来了几个衣衫褴褛、年老体衰的乞讨者。问之,说是沔阳(今仙桃市)逃水荒的。眼见可怜,夫妻俩急忙收了菜摊,把他们请到草棚里吃饭。余家也很糟糕,几个月没下雨,庄稼颗粒无收,菜苗几近干死绝种,缸里只剩下没舍得吃的一点陈年细米,夫妻俩便熬了几碗粥给沔阳人喝,自己躲在厨房里吃水煮老菜叶子。饭罢,沔阳人起身说:“掌柜的,真难为情,我们吃白米粥,你们却吃老菜叶子。无以为谢,送你个白布包吧!”夫妻俩不由得纳闷:我们在厨房没有出来,他们也没有进去,怎么知道我们吃的是老菜叶子呢?二人推辞说:“不必客气,天下穷人是一家,这白布包即便是金银,我们也不能要!”沔阳人说:“不要说了,这包你们无论如何得收下!”夫妻俩还要推辞,沔阳人转身步出草棚,转眼不见了踪影。夫妻俩十分惊讶,打开布包一看,里面是三包菜种,内书“蓬莱菜种”四字。第二年风调雨顺,余家播下蓬莱菜种,不久便长出又高又大水灵灵的白菜,结出又鲜又嫩白生生的黄瓜和茄子,其味道极美,令人回味。翌年,乡亲们前来讨要菜种,余家人逐一发放,就这样“三白”蔬菜在余家店传开了。后来,乾隆皇帝微服私访,途经应山时对余店大白菜赞不绝口,曾一度把余店大白菜定为宫廷贡品。有歇后语为证:余店大白菜——“满心”。

2018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东湖宾馆会面。湖北接待单位将余店的“三白”蔬菜定为宴请宾客的时令小菜。由此,余店蔬菜从乡村的农家小院来到了国宴的大雅之堂。

如今,余店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余店“三白”土特产已成为金字招牌,2004年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绿色食品”证书,并注册余店牌商标。2016年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余店“三白”蔬菜广销襄阳、大悟、安陆、孝感、信阳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为进一步做大做优“三白”产业,余店镇在广水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积极探索突破传统种植、销售模式,除“三白”蔬菜种植的传统地膜外,还采用现代塑料大棚、夯土温棚、玻璃调温棚等多种种植模式,建成占地860平方米高科技恒温玻璃棚1座,采用基质栽培的方式,实行立体种植、恒温种植,替代传统育苗扶壮工艺,延长三白蔬菜生产周期,一举解决传统农业发展受冬寒夏暑天气瓶颈影响,使之高产高效,四季挂果。全镇现有“三白”高品质种植面积2000余亩,生产方式由传统农户种植向“农户+合作社+公司+电商”多样化种植模式延伸。

乡村振兴,电商先行。随着近几年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借由这股“东风”,2020年,余店大白菜改变传统路边摊销售模式,推出网络直播带货。建成电商中心,集农特产品展示大厅、“三白”蔬菜种子研发实验室、直播室、运营接待室等功能于一体,打通三白蔬菜线上销售渠道,大白菜成交价格从原本的5毛/斤,暴涨到的3元/斤,价格翻了6倍以上,白茄子、白黄瓜每斤最高价格达到26元、18元,且供不应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电商产业让优质农产品在村头搭上了扶贫快车。

用演绎讲述好故事,用故事演绎正能量。为深入挖掘以“清、白、纯”为核心的“三白”廉政文化,凝实“三白”品牌“灵魂”,余店镇围绕墩子村打造3000亩“三白演绎”田园综合体,由“三白”种植区、电商运营区、文体休闲区、农家庭院区、苗木种植区5个区块组成。包含文体休闲区新建文化广场、乡村剧院、景观亭、休闲步道等,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如今,“三白”文化已然融入7万余店人的生活,成为余店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