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镇位于广水市南部偏东,东南与孝昌县王店镇隔河相望,西南与安陆市赵棚镇毗邻,北与李店镇连界,东与杨寨镇接壤。红日、东河、西河,青山、绿水、朝阳,构成了一幅美丽祥和的山水画卷,这几个村庄都在太平镇境内。
太平,是美好希望的象征。谁不希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呢?太平这个地方原来并不叫“太平”,明末清初这里叫祥光镇,清代为应山四镇(广水、马坪、龙泉、太平)之一。改为太平镇还有一段历史故事呢。
传说明朝末年有一位叫侯美蓉的,是一位大臣的女儿,因为对朝廷不满,来到祥光镇隐居。说是隐居,但她暗地招兵买马,操练武功,意欲造反,一个叫明聪的就是她的军师。后来,因为招来的人越来越多,在祥光闹得鸡犬不宁,县令不敢得罪她,只得密告皇上。朝廷得知后,派大员前来招安侯美蓉,并废除练兵场,军师明聪被流放。现在的明寨村,还流传着许多明聪的故事。平定侯美蓉后,祥光镇得以安宁,并改名为“太平镇”。
建国前为县境东南重镇之一,商贾往来,生意兴隆。土地改革后,这里先后设立过“太平乡”,“太平人民公社”,2013年更名为“太平镇”。
柴凌阁与第一个党小组
太平镇位于广水河、应山河的下游,两河交汇经澴河流入长江。解放前,这里水运繁忙,是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境内有东肖店、太平两个码头。
1925年7月,卢玉成、柴凌阁、高少珊暑期乘船回到家乡,在东肖店陈杰臣家召开会议,成立应山县第一个党小组,即东肖店党小组,秘密发展了陈杰臣、马其松、樊仁轩、柴集生等加入共产党,建立了中共东肖店党小组,机关设在东肖店陈杰臣家里,隶属武昌地委领导。
东肖店党小组成立旧址
太平镇机关干部在东肖店党小组成立旧址集中宣誓
东肖店位于太平镇红旗村境内,这里是应山河、广水河交汇地。过去是河码头,有集市、商铺,如今虽然改变了模样,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但革命烈士陈杰臣的老屋作为革命遗址被保存下来。门前老墙上,文化大革命时期用红土写的标语依稀可辨。推开两扇老式木门,粗长的木杠靠在门边,框架式立柱木板楼,经风历雨数十年,已倾斜欲倒。一把太师椅,几张高背靠椅,围在八仙桌周围,高脚梓油灯位于桌面的正中,漆黑的古老家具,在光线暗淡的老屋中是那样的静谧,但又似乎在讲述先烈们探求真理的革命豪情。
1927年5月,成立七里冲党支部,党支部书记为柴凌阁。9月,七里冲党支部又分成柴家岗党支部和樊家河党支部。柴家岗党支部书记为柴凌阁,机关设在柴家岗;樊家河支部书记为樊仁轩,机关设在樊家河,两个支部的党员人数达到24人。柴家岗、樊家河都在七里冲村境内,柴凌阁和樊仁轩都是七里冲村人,两人先后为革命牺牲,均被追认为烈士。
讲到父亲柴凌阁,柴继均老泪纵横。他说:“我的父亲是为革命牺牲的,他死的时候,我还不记事,他的事都是听我母亲李慰如讲的。过去人们都说‘应山出东门,凌阁第一人’,说我的父亲柴凌阁身体健壮,性格豪爽,会武功,一个人能打四五个人。母亲说,父亲经常在深更半夜到肽子庙开会,母亲就会给他们放风,一有风吹草动,就赶忙报信,有时散会时都到后半夜,一身露水回来。听母亲讲,我父亲1925年中华大学毕业,是董必武的学生,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后来受党的派遣,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年底被派回应山,发动农民运动。”
柴家岗农民协会旧址
应山县抗日民主参议会旧址
淌子湾情报站
据史料记载,柴凌阁回到应山同省农协特派员黄民钦等人一道,发动和领导了应山农民运动,是应山县农民运动指导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在自己的家乡七里冲成立应山县第一个农协会,主持召开数千人的农民大会,捉拿土豪劣绅游乡。在革命声势的震慑下,土豪劣绅四处潜逃,土劣左晓亭趁夜逃至孝感王家店车站,柴凌阁闻讯即带领农协纠察队将其捕获,路过东肖店时被国民党党部抢走,追至张杨店,又将其捉获,并连夜押送县城。
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柴凌阁以特派员身分返回应山发动秋收起义,11月中共应山县委成立,柴凌阁任宣传部长。
1928年元月13日,柴凌阁带领东乡农民自卫队参加了县委领导的应山年关暴动,暴动失败后,应山县委移至柴家岗,其家为联络站。他即以七里冲为基地,成立应山东乡农民革命军司令部,有农民武装数百人,叶吉甫为司令,他为副司令,联合孝感、安陆等邻近地区的农民武装,同地主武装展开激烈斗争,先后处决李店大劣绅李映南,应店大土豪刘尧阶,袭击地主武装头目左畏可、马福田的老巢,打垮李店红枪会,破坏了一段京汉铁路及其电线。3月28日,劣绅左畏可联合同兴店、陈家河、明家港及孝感王家店的地主武装红枪会,在杨家寨车站国民党驻军一个营的配合下,向七里冲进攻,他即带领农民武装奋勇杀敌,樊家河、柴家岗被血洗,七里冲一片火海,其家被烧毁,父亲被砍数刀,伯父、叔父及两个兄弟被捉毒打致死,妻子带着半岁孩子流落在外,他被悬赏通缉,被迫转移到孝感。后受中共湖北省委派遣,柴凌阁去钟祥恢复党组织。当时,有一批应山人逃荒到钟样,在大庙集挑锅卖,他便以找老乡挑锅卖的名义,进行革命活动,先与共产党员魏恒久取得联系,成立特支,魏恒久为特支书记。
1928年春,鄂西特委派李廷壁到钟祥成立临时县委,柴凌阁为组织部长,负责组织和武装工作。10月,组建钟祥县第一支革命武装——南区游击队,后改为钟祥游击队,不久,改造了一股土匪武装,部队扩建为荆钟京潜游击纵队,并成立暴动委员会,后改为前敌委员会,柴凌阁任前委书记,同年,参加湘鄂西苏维埃代表大会和第三次党代会。1931年,他身患痢疾,又长脓疮,却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四处奔走,日夜操劳,竟一病不起,猝然去世,时年28岁,遗体葬于钟祥。
红嫂接力救伤员
太平镇猫子湖村秦家冲是安应县委机关所在地,这里有抗战医院和兵工厂。
指着竹林中的残垣断壁,秦道富说:“抗战医院就在秦之安家,兵工厂在秦道民家,这些房屋都倒塌了。”
谈到抗战,88岁的“援建老兵”易治园回忆:“那是1946年4月13日,国民党违背‘罗山会议’停战精神,与共产党军队搞摩擦,当时我们这里是安应县委机关所在地,为了保卫安应解放区,中原部队在吉阳山与国民党部队打了一仗,秦之奇、秦之安、秦之华、秦道民在吉阳山保卫战中牺牲了。部队撤走时,有7名重伤员在秦家冲养伤,其中有王立波、祝之钊、池增兵,其他人就不记得了。”
李家冲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提到救伤员的事,秦道富接着说:“听我妈讲,新四军走后,国民党到处搜,她们就把7名伤员藏到仙人脑和猫子山的山洞里,后来又转移到李家冲朝阳观,4人一组,轮流送饭照看,汪立波身负重伤,当时还吃过陈宝兰的奶呢!秦家冲和李家冲共有28名妇女参加救伤员,这就是后来流传的28名红嫂救伤员的故事”。
1961年12月,湖北省粮食厅厅长汪立波、副厅长许金彪陪同中央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陈少敏、湖北省省长李先念、副省长张体学到赵棚镇视察,亲切接见了陈宝兰、祝仁英、陈谢英、秦之英并合影留念。
竹声清脆吟往事,深根繁衍旺来年。红嫂接力救伤员,英雄美名代代传。
一棵见证“革命”的皂角树
广水市太平镇猫子湖村秦家冲西头,有一棵高6米的皂角树。枝叶层叠密布,树干粗大苍劲,两人合围,这棵树,历经风雨200余载,是一个“活着的文物”。
1939年至1946年,秦家冲是应南县委、安应县委和信应地委机关所在地,李先念、陈少敏、汪立波、池克毛多次来这里指导工作,这里有抗战医院和兵工厂,李先念就住在村民秦学柱家里。
春夏之交,青白色的皂荚花开满枝头,丝丝馨香弥漫整个村庄,村民们在硕大的树枝下吃饭交谈,其乐融融。在这棵树下,李先念召集安应县委的骨干开会,成立安应县抗日民主政府,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十月,串串皂荚像镰刀挂在树梢,那是哨兵的尖刀,在微风中发出“杀!杀!杀!”的号令。峥嵘岁月,皂角树像一个英武的战士,守候着乡村的安宁。
秦家冲安应县委机关旧址
1943年5月,李先念来到秦家冲,得知情报的国民党军派兵来搜查,李先念来不及转移,急中生智,爬到皂角树上暂避,因皂角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没被敌人发现。敌人返回时,李先念已转移到安全地带。得知李先念先前在皂角树上躲避,敌人气急败坏地用茅草树枝将这棵皂角树烧得半死不活,后来经过村民悉心培护,如今,这棵皂角树已经长得越发苍翠欲滴,阳光映射下,树叶发出绿宝石般的光芒,在地上映出一片斑驳的倩影。
一棵“革命”的皂角树耸立在村头,清风徐来,鸟鸣啾啾,绿叶随风飘舞。簌!簌!簌!的树叶声,好似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像是告诉后人:新时代,革命传统不能丢,奋进开拓无止境!
大蒜小镇美名扬
据东汉文学家王逸编纂的《正部》记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可见,大蒜早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我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蒜不仅可食用,调味增食欲,还具有防止心血管疾病,健胃止痢,杀毒消炎,润肺止咳,缓解糖尿病及癌症的作用。
大蒜在中国种植历史悠久,但最出名的还要数太平的吉阳大蒜。
1938年,日本田中角荣应征入伍,编入盛冈骑兵第三旅团入侵中国,1940年因病回国,因吃过太平的吉阳大蒜念念不忘。1972年,担任日本国首相的田中角荣到中国访问,点名要吃太平镇的吉阳大蒜。当时周总理反复确认后才知是应山县太平镇的吉阳大蒜。为了满足日本首相的这一“口味”,周总理专程打电话找到在太平战斗过的张体学省长,让他托人到太平镇的老乡家弄了点腌制的蒜坨、蒜薹,太平镇的吉阳大蒜成为一道名菜上了“国宴”。
吉阳山保卫战旧址
“说了蒜,说了算”,一个承诺开启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为了感谢周总理的盛情,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答应将中国应山县吉阳大蒜用飞机运到日本去,从此应山县太平镇的吉阳大蒜名扬海内外,坐上了飞机和轮船,飘洋过海流进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寻常百姓的餐桌,同时也带动了应山县大蒜产业的发展,为国家争取了价值不菲的外汇收入。
“算一算,蒜一蒜”,种植大蒜有钱赚。太平的吉阳大蒜,蒜薹、蒜坨兼收,亩产蒜薹1500斤左右,蒜坨500斤左右,2022年春节期间蒜薹价格高达30元,均价5元左右,蒜坨均价6元左右,除去成本,亩均纯收入6000元左右,与种植油菜相比可亩均增收5000元以上。
吉阳大蒜产销旺
“算你狠,蒜你很”,吉阳大蒜有前景。太平镇的吉阳大蒜以其皮薄、质脆、汁多、味辛辣而闻名,因富含硒元素和蒜氨酸全国第一而有别于市场上的其它大蒜,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太平吉阳大蒜产品已成系列化,腊月卖蒜苗、蒜黄、蒜蓉,春节后可卖新鲜蒜薹、腌制蒜薹、蒜坨、蒜泥,目前正在向蒜粉、大蒜巧克力、大蒜酵素饮品等高端系列延伸,2021年与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团队合作研发的“吉阳蒜宝”饮料投放市场反响良好,2022年正在申请注册商标批量生产。在发展大蒜系列产品的同时,太平镇还积极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吉阳大蒜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进一步提高吉阳大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吉阳大蒜产销旺
腌制蒜坨
建设美丽乡村,要靠产业支撑。太平镇把红色文化与吉阳大蒜、生态绿色文化融合发展,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大蒜小镇”。“说了蒜(算),说就干”、“蒜,你够味!”、“蒜(算)好了吧”,把文化的元素注入产业,产业就有了灵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解放战争时期,太平镇先后有60余名革命烈士为新中国的诞生英勇牺牲,这里有应山县第一个党小组旧址、安应县委机关旧址、国共应山小组谈判旧址、吉阳山保卫战等8处革命遗址,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弘扬红色文化,太平镇党委2021年修建了太平革命烈士陵园,2022年正在着力打造以“应山县第一个党小组”为主的“红色文化”品牌,着力建设5000亩的吉阳大蒜基地和占地30亩的吉阳大蒜专业市场,用“两大品牌”托起“吉阳大蒜小镇”、“红色文化旅游名镇”的金色希望!
国共应山谈判旧址
太平烈士陵园
(撰稿人:冯先国 柯妤 杨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