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铸大别山——刘友凡山水画展在湖北省图书馆开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于登高处画山,揽云境写意,山水画的魅力尽在于此。“铭记祖国河山荆楚大地养育之恩,将赋闲变为走读”也是对待山水的一层境界。

情系山水,满目锦绣。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前湖北省副省长刘友凡的个人画展“情铸大别山——刘友凡山水作品展”于11月20日在湖北省图书馆开幕。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罗清泉,省老领导蒋祝平,省政协主席张昌尔,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李春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玲,省政协副主席刘善桥,省老领导王守海、李佑才、周宜开、韩忠学、蒋大国、罗辉、林志慧、赵斌,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乔余堂等出席开幕式。我国当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家、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李可染基金会副理事长李宝林来汉指导展览。

  “传承红色基因 滋养精神家园”是这次画展的主题。画展作品为刘友凡同志历年创作的45幅山水画,展现其学习和探索山水画艺术的历程和成果。刘友凡同志寄兴荆山楚水,钟情历史文化,旨在弘扬大别精神,助推中国梦理想。

 

 

大别画卷记

刘友凡

大别山水画卷,历时数载,丙申孟秋成之,墨池感怀,悟道丹青。
     无言而大美,不争乃至道,大别景秀,巧夺天工。秀峰奇石,势因峰生,皴自体异。岩松嘉木,雄踞绝壁,伸屈刚正,势如英雄剑舞。飞瀑高悬,穿射峡壁,声振云霄,韵动山谷。云海激跃,出自幽谷,纳入天际,赋彩极目。四时之景,阴晴相宜。借寸管之笔,尺幅之纸,绘千仞之高,品大别之章,立圣贤之照,吾生之愿。
     大别模写,搜尽奇峰。圣迹溯源,出新求变,古今融会吾胸。山川品读,外观内游,神形兼得吾目。澄怀味象,取精用宏,道技双进吾手。雪山野炊,农家夜饮,乡情沐浴吾心。庄周蝶变之化,禅宗渐顿之论,道禅目张,心会手到。
    是故,丹青吾师,古者有贤哲,今者有意匠,造化者大别为尚。学有所成,乃师传之功。丹青山高,援意匠之梯可攀。翰墨海阔,乘造化之舟可渡。大别之师巍巍,丹青之路漫漫。
  (刘友凡,湖北广水人,原湖北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

 

 

 满目锦绣 ——读刘友凡作品

 徐勇民(湖北美术学院院长)

记起十年前第一次见刘友凡君来校公务调研,询谈时,中锋执笔认真记录,看着亲切,印象深刻。

友凡君履职期间,兼攻读在职艺术硕士,顺利完成毕业创作与论文而获得学位,至今相隔五年,个中甘苦,不可言状。他连日呵成五千余字端正秀峻小楷《道德经》,入选中国美术馆2008年举办的首届全国艺术硕士优秀作品展。

友凡君多年调研民生民情建功立业,足迹遍及荆楚山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成其工作及生活方式的注脚。他明白,作画作文绝无可能将时间切出方正,凡闲暇一时半晌,无一不合理剪裁,颇有计划。回首数年,读书赏画笔记竟累积了几十本,十数篇词赋刊见于《人民日报》《书法报》《文化报》等媒体。其中解读文化艺术常援例而作具体而微的观察,用心设问,着力思索,无不显见时代格局。

友凡君自勉“勤奋不辍,力耕砚田”,“取精用宏,困而苦学”,这是他研习实践步步进逼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发愿。文明百态,往事千年,亦如水墨千姿,现出分明本相。友凡君取法大师,融胸中之象,绘眼见之景,推敲琢磨,造出形质相合、画面敦朴悠远之境,铸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在胸中酿出温厚的辞海。

近年,友凡君从领导岗位退休,不忘初心,铭记祖国河山荆楚大地养育之恩,将赋闲变为走读。自然山川,学府课堂,拜师交友,不耻下问,谦虚善学,画界传为美谈,其勤勉刻苦常令师友们感慨。

友凡君习惯将思索转为手谈。几年来,友凡君笔墨文章,描绘武当胜境,神农奇观,古镇银杏,青山溪流,大好河山与人文景致皆表现于宣纸和稿笺上。寒暑写生不辍,暑天赤膊大汗淋漓,半蹲于农家屋檐下端瓷碗吃午餐,冬日笔下墨池可瞬间结成薄冰。切磋学问时,凡遇有击掌相称的得心应手之作,不忘将所得旁助一一赞许,一脸灿烂。若力有不逮之作,不惜返手专注于笔墨间以致忘食,挥毫中振振有词,其神情近于顽童般天趣,师友们一旁相顾乐颜。

我常转念思忖,友凡君本当可依微风湖畔赏景、友人庭园品茗,勾画成日常生活,谁不愿脱尽俗事,尽享天伦之乐?此般勤勉无异于意志力的操练,苦极而不觉苦,转而为体验自然四季人生冷暖的乐事。

每次看到友凡君的文章画作,眼前迭现多种版本,这是一代人面对当代与历史的心态图景。历历在目,自问抚读多少,一时竟可无语。推及始知创作既非空洞玄想,亦非随意妄作,友凡君画面文章一再显出艺理与人情的逶迤变化,以胸中经典文化砌成的块垒,织出了锦绣画面。

每每与友凡君晤谈艺术史论,皆直涉文化热点,设问悬疑,虽三言两言,却能以大义相责勉,令人感念,绝无我辈论谈时随心随口旁逸斜出的散漫。庆幸徜徉如此岁月,无异于截获了宝贵的学习时光。

书写历史、讴歌自然即是呈现自己。岁月前行,面对大千世界、四季山水,心中丘壑被山涧泉溪唤醒,被生命绿色覆盖,景仰之际,怎不生出心灵回归夙愿?继而勃发出重新审视历史时代与人生的叙事冲动,在笔墨重述中挖掘出文化深度。

此篇心得于壬辰正月初成,后搁笔至今,斗转星移,已近五载。友凡君自谦尊称学府中人为师,一以贯之。然相互切磋,师生易位难分彼此的错觉常现。对视友凡君,心中始终闪现冠以职业称谓的内怯。

时代磨砺,友凡君作品厚积时日已久,且怀抱学问摄生、造化大美之志,正待丹青志向的跨越,当会让我们收获更多惊喜。

  壬辰正月于藏龙岛丙申国庆定稿于望京

  2016年10月3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