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李店镇干部素质提升年:从课堂到田埂的淬火之路

三月的暖风拂过李店镇的田野,宣告这里正式跻身“国家卫生城镇”之列;五月的艳阳映照着飞跃村捧回的“全国文明村”奖牌,光芒温润而耀眼。喜讯如春风鼓荡,在名为“同事同心”的工作群里激起层层涟漪。这个从“同事一场”悄然蜕变的群名,像一枚精巧的钥匙,开启了李店人心中关于“家”与“国”的强烈共鸣——国是千万家、小家连大家,同心方致和。这份“和”,是田间地头的并肩协作,是发展路上的同频共振,正成为李店融入全省“支点建设”洪流的深厚底气。美丽小镇的振兴故事,蓦然间翻开了以“人”为核心的崭新篇章。

晨光里的课堂,思想淬炼铸忠诚

清晨,李店镇三楼会议室已坐得满满当当。窗外鸟鸣啁啾,窗内笔尖沙沙,40余名镇干部在这里经历着一场又一场思想的升温淬火。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绝非抽象的口号,它融入每一次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热烈讨论,沉淀于每一次对标先进后的深刻反思。“青年思享汇”上,年轻干部们关于“红石李店”品牌建设的辩论声此起彼伏,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照亮前方的路。

学习的目的,终将落脚于行动。当理论的光芒照进李店广袤的田野时,一场以“泥土情结”为名的实践课正在上演。在河西村的青年鸡养殖基地里,镇村干部们蹲下身,仔细思考党建如何赋能产业链发展。飞跃村的葡萄大棚里,农民专家现场授课,干部们卷起裤腿,与农户一同探讨“梦李笑”“李店有礼”的品牌提升之道。最生动的课堂在万亩托管稻田边——现代化的育秧工厂轰鸣运转,育秧基地矗立如新地标。干部们在这里见证了科技如何破解“谁来种地”的千年之问:全程机械化托管,让亩均增收200元成为现实,也让他们深刻领悟到,真正的“企业家思维”,是懂得在土地的脉动中寻找富民强村的“黄金”。

雁巢边的守护,服务一线验真金

李店镇返乡创业示范园,是检验干部服务能力的“试金石”。湖北凯立恒微电机的无尘车间内,生产线高速运转,项目部经理马运喜指着排到年底的订单感慨:“干部驻企联络员真是‘及时雨’,用地、用工难题一反映,立马有人跟进协调。”万顺钢结构这个清明恳谈会上签约的亿元项目,正在“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当年进规”的快车道上飞驰。招商小分队东引江浙沪、南下武广深的风尘仆仆,70余位乡贤恳谈会上的乡音乡情,签约项目11个、引资7.5亿元的捷报,无不浸透着干部们践行“一切围着企业转,一切聚焦项目干”的汗水。营商环境这池春水,正因干部素质的提升而日益激荡,吸引“金凤”翩跹归巢。

干部的素质,最终要由群众的笑容来丈量。飞跃村党群服务中心的调解室里,一场关于田地灌溉的村民议事会刚结束。村民小组长老李笑着送走达成共识的乡亲:“多亏了镇里搞的培训,现在调解矛盾心里更有谱了。”这“谱”,源于“干部素质提升年”对基层治理能力的精准滴灌——乡贤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村级调解室构成的治理网络日益成熟,150余起纠纷就地化解,“矛盾不出村”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教育是李店人心头的暖阳。首个乡镇级教育扶贫基金会的成立,汇聚了1500名乡贤的桑梓深情。公益岗位开发304个,技能培训20余场,创业贷款发放800余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干部们用“真心真情”织就的民生保障网。1-5月近300万元的救助补贴,稳稳托住了困难群体的生活底线。当陪读家长在“企教融合”中找到工作,当残疾人的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党委政府的“民生工程”便有了最温暖的底色。

清风中的守望,铁规生威砺本色

底线,是干部素质的基石。一次不打招呼的明察暗访,如清风般掠过镇村干部的案头与田间。廉政谈话20余人次,警示教育5场,刀刃向内查摆问题10个,立案查处4人,制定整改措施30条……这些举措,非为惩戒,实为保护。它让“长期吃苦、长期奉献”的精神在严管厚爱中愈发纯粹,确保前行的每一步都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清风护航,脚步方能从容不迫、铿锵有力。

暮色四合,“同事同心”工作群的提示音仍不时响起,传递着项目进展、民生关切。凯立恒车间的精密电机低鸣如协奏,飞跃村葡萄园里晚风送来清甜。李店镇的干部们,正以“素质提升年”为熔炉,将忠诚淬炼成钢,将知识播撒成种,将服务流淌为河,将清廉固守为墙。在荆楚大地奋力建设“支点”的宏大叙事中,李店人用脚步丈量初心,用担当诠释使命,谱写着一曲属于新时代小镇干部的奋进之歌。这份源于提升的力量,必将引领李店,在振兴的征途上行稳致远,绘就更恢宏壮美的画卷。(通讯员李茵、李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