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童声唱山河,红心向祖国——余店镇爱心托管班建军节红歌里的信仰传承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8月1日清晨,湖北广水市余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庭院中,三十余名系着红领巾的孩子昂首而立,清澈的童声穿透晨雾,在《保卫黄河》的激昂旋律中拉开建军节庆祝活动的序幕。随后,《保卫新中国》的深情吟唱接续响起,两首跨越时空的红色乐章,在留守儿童的稚嫩嗓音里交织成最动人的拥军礼赞,为这个建军98周年的特殊日子注入了童真而厚重的情感。

一、红歌里的初心:让军魂在童心中扎根

“孩子们,98年前的今天,南昌城头的枪声划破夜空,一支为人民扛枪、为祖国守护的军队从此诞生。《保卫黄河》里的每一句咆哮,都是先辈保卫家园的呐喊;《保卫新中国》里的每一段旋律,都是军人守护山河的誓言。”志愿者付老师举起手中的老照片,泛黄的影像里,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冲锋的身影与眼前孩子们系着红领巾的模样重叠,历史的接力在晨光中无声传递。

为了让建军节的意义真正走进孩子心里,托管班的志愿者们提前半月筹备这场“声音里的国防课”。他们将军史知识融入音乐课,用动画短片还原黄河两岸的战斗场景,让孩子们理解“为什么要保卫黄河”;把《保卫新中国》的歌词拆解成“解放军叔叔守护边疆”“军人救灾的故事”,用家乡老兵的真实经历诠释“谁在保卫我们的家”。10岁的留守儿童小涵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才知道,黄河咆哮的声音里,藏着军人叔叔不让敌人欺负我们的勇敢。”

活动现场,孩子们胸前的红领巾与墙上悬挂的军旗交相辉映。当《保卫新中国》唱至“五星闪耀,红旗飘扬,英雄的军队守护着东方”时,来接孩子的李女士说“当年军人在战壕里唱着类似的歌冲锋,今天听到娃娃们唱,就像看到了信仰的种子在发芽。”家长的手轻轻抚过孩子的红领巾,眼眶里的泪光映着朝阳。

二、托管班的温度:民生实事里的家国情怀

“以前建军节总在工地忙,孩子在家对着电视看阅兵,今年托管班带他们学红歌、懂军史,刚才看视频里孩子认真唱歌的样子,我这心里又暖又踏实。”在镇上务工的家长发来的微信消息里,满是朴实的感动。这个暑假,余店镇爱心托管班成了20余户双职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的“定心丸”。

作为镇党委政府“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项目,托管班坚持“公益普惠不打折,安全守护不缺位”。从清晨到校的体温检测、提前晾好的温开水,到午休时轻轻盖上的薄毯、傍晚逐项确认的安全交接,五名名由返乡大学生组成的志愿团队,用细节织密安全网。而建军节主题活动,正是托管班“课业辅导+红色教育+素质拓展”三维体系的生动实践。

教室里,一面“我心目中的解放军”手绘墙格外醒目:有的孩子画下军人站岗的剪影,有的描绘军舰护航的壮阔,还有的用稚嫩笔触写下“谢谢叔叔守护我们”。“托管班不仅管孩子吃饭学习,更教他们懂得感恩和责任。”家长王先生的感慨道出心声,“现在孩子回家会说‘解放军叔叔保卫黄河,我们要好好学习保卫祖国’,这种成长比考高分更珍贵。”

三、青春者的接力:志愿微光点亮红色传承

“教孩子们唱《保卫黄河》时,有个孩子问‘黄河那么长,解放军叔叔怎么守得过来?’这个问题让我突然明白,我们教的不只是歌词旋律,更是‘家国一体’的信念。”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卢老师的备课笔记上,密密麻麻写着对歌词的解读——从黄河是“母亲河”的地理意义,到“保卫黄河”象征“守护家园”的精神内核,这些年轻人用青春视角架起历史与童心的桥梁。

为了让红歌传唱更有感染力,志愿者们创新形式:将《保卫黄河》的节奏编成拍手游戏,把《保卫新中国》的歌词改编成小故事,播放投影仪上老军人的叙述,让老军人走进课堂讲述“军功章背后的故事”。7岁的小李以前总觉得“红歌不好唱”,如今却能清晰说出:“《保卫黄河》是告诉我们要像解放军一样勇敢,《保卫新中国》是说我们的家由他们守护。”

这种传承正在形成涟漪效应:镇上的文具店老板主动捐赠画材,大家每周加开“军人健康小课堂”。镇党委书记在活动现场说:“办好托管班,不仅是解决‘看护难’的民生工程,更是厚植家国情怀的育人工程。今天孩子们唱的红歌,明天就会变成他们守护祖国的力量。”

夕阳西下,孩子们的歌声仍在庭院回荡,红领巾在晚风里轻轻飘动。两首红歌,一堂军课,一个充满温度的托管班,让这个建军节有了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注解——黄河咆哮的壮阔里,有军人守护的山河无恙;童声吟唱的真诚中,有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这抹鲜亮的红色,既是乡村暑期最动人的风景,更是“军民同心、家国同梦”的生动见证,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闪耀着信仰的光芒。

(通讯员 卢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