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佛山出现蚊媒传播的基孔肯雅热病例,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情况,广水市疾控中心专家第一时间作出回应:目前广水市尚无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既往也未出现过该疾病的相关报告。为帮助市民科学认识并防范这一传染病,疾控中心专家结合日常监测与防控工作,给出了详细解读。
一、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与临床特征
广水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与监测预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吴礼强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媒介为携带病毒的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斑蚊”)。
该疾病的传播链具有明确的生物学规律:当蚊子叮咬处于病毒血症期的患者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繁殖,经过2至10天的潜伏期,蚊子便具备传染性;一旦再次叮咬健康人,就可能导致感染。感染后,患者通常在3至7天内出现症状,最短1天、最长12天可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突发高热、关节痛,同时伴随皮疹、肌肉痛、乏力等症状。
从风险评估来看,广水市属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Ⅱ类地区。这意味着若出现病例输入,存在引发本地传播的可能性,需持续加强监测与防控。
二、防控关键:无特效药与疫苗,防蚊灭蚊是核心
目前国内尚未研发出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预防用疫苗。因此,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是防控该疾病的关键措施,这与疾控中心日常开展的蚊媒防制工作重点高度契合。
市民需积极配合疾控部门的防控建议,定期清理家中易积水的容器,如花盆托盘、废旧水瓶、水桶等,这些都是蚊虫产卵的高危场所。尤其对于爱好养花的市民,水养植物需勤换水并清理根部,从源头切断蚊虫孳生链条。疾控中心也将持续开展蚊密度监测与消杀工作,降低传播风险。
三、旅行者注意事项:做好防护与健康监测
广水市疾控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首席专家范琛波强调,当前正值国内蚊媒传染病高发期,基孔肯雅热等虫媒传染病防控已纳入疾控中心重点公共卫生工作范畴。
针对旅行者,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出行前准备:查阅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健康通告,了解当地基孔肯雅热疫情风险,提前备好驱蚊液、蚊帐等防蚊用品,尽量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减少蚊虫接触机会。
返程后监测:从广东佛山、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基孔肯雅热流行区返回的市民,需在12天内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疗机构及时与疾控部门联动,开展后续排查与处置。
通过疾控部门的科学指导与市民的积极配合,可有效降低基孔肯雅热的输入及传播风险,共同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