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稻谷满仓。9月19日,随州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广水市举办,共庆农业丰收、同享美好生活。
据了解,今年广水市水稻种植面积约54.6万亩,总产量预计达32.9万吨,较上年增加约1140吨;玉米种植面积7.5万亩,总产量预计达2万吨,较上年增加约130吨。广袤田野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丰收见证努力,数据印证实绩。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汗水,更是智慧。连日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实地探寻“丰收之秘”。
藏粮于地:“金种子”里映出丰收图景
9月16日,秋高气爽。广水市城郊街道富康村稻田里,稻浪翻滚、清香四溢。
“今年我种了190亩‘珠两优5298’,干谷亩产1300多斤,收完就有老板开车来拖走。当天结算,一亩地能多挣300块钱!”种粮大户李小勇捧起一把刚脱粒的稻谷,脸上满是笑容。
李小勇口中的“珠两优5298”,是广水市近两年大力推广的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之一。
“过去,很多农户不知道该种什么,种出来的粮食也不符合市场需求,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广水市志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志鸿介绍。
作为广水最大的农资经销商,吴志鸿对农户面临的普遍难题,有着深刻洞察。
为找到答案,吴志鸿带队先后8次前往长沙等地考察,最终将目光锁定在“珠两优5298”上。
“新品种干谷亩产1300至1500斤,出米率达68%,比普通品种高3个百分点,并且能耐受38℃的高温。”吴志鸿介绍,更关键的是,相较普通杂交稻,“珠两优5298”每斤售价约高出0.3元,“丰产又增收”。
一粒好种,改变一片田野。今年,广水推广种植了2万余亩“珠两优5298”,预计为农户增收超600万元。
“我们计划明年种植‘珠两优5298’面积超4万亩,同步推进飓两优等高产系列品种的示范种植。”吴志鸿介绍。
藏粮于技:专家“把脉”种出“科技粮”
“还好专家们来得及时,指导我正确用药,不然这片稻子可保不住了!”9月18日,广水市陈巷镇梧桐村村民李福增感激地说。
李福增今年种了500多亩水稻。8月初,他发现自家田里闹了虫灾。“我也不知道是啥虫,当时最严重的一丛有8000多头,可把我吓坏了。”李福增回忆道,他赶忙向农业部门求救。
广水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高级农艺师叶光军等人赶至现场后,迅速诊断。
“这是稻飞虱,发生期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专门吸食水稻的汁液,导致叶片发黄、茎秆变黑,严重时可造成整株枯萎或倒伏。”随后,叶光军现场“手把手”指导李福增用药。
“喷了药后两天,虫量就开始下降,第三天就剩二三十头了。亏得及时,没影响到收成!”李福增说。
李福增不是个例。近年来,广水市建立了全方位病虫害监测体系,配备田间监测设备,对主要害虫进行24小时动态监控和预警。植保站定期发布病虫情报,技术人员每周分组下田,开展苗情、病情、虫情调查,并及时指导防治。积极开展“一喷多促”行动,指导农户通过喷施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混合液,提高秋粮作物抗逆性,促进灌浆成熟。
除了在精细化管理上“向技术要粮”,今年广水还面临着“与天争粮”的巨大挑战。自7月以来,长达40多天的高温炙烤,让农业经受了严峻考验。
面对大面积旱情,广水市迅速行动。省级下拨的100万元抗旱补助资金,第一时间全部发放到240个种植主体手中,用于购买水泵、柴油和补贴电费。全市共投入9400余台套机动抗旱设备,协调徐家河等水库开闸放水,累计提水灌溉15.4万亩次。一套“组合拳”下来,成功将“丰收在望”的田间图景,转化为了“丰收在手”的经济实效。
藏粮于机:“铁牛”蹄下刨出“黄金粒”
9月18日,广水市吴店镇六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李亮宏正操作新型联合收割机来回奔驰。
“以前用老机器,一亩地少说也要漏掉三四十斤谷子。有了这个新家伙,割台设计得好,脱粒也干净,一亩地损失减少了二三十斤,真是个好帮手!”李亮宏称赞道。
为使“颗粒归仓”,今年广水市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和报废补贴力度,持续推动“铁牛”升级换代。
广水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股负责人彭国刚介绍,新购一台联合收割机,可享受约30%的补贴。“如果申请报废补贴,一台最高可补2.6万元。”
政策激励下,今年广水市新型联合收割机的使用量同比增长了约20%。
减损就是增产。据测算,今年广水市54.6万亩水稻,可挽回约2600吨损失。
除了在收割环节攥紧“粮袋子”,广水还将工作重心向产后服务延伸,保障好粮食烘干“最后一公里”。
针对过去因阴雨天气导致谷物霉变的“仓门灾”问题,广水大力推广粮食烘干设备。今年,全市新增14台烘干机,总批处理能力达4315吨,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
“现在收了谷子直接拉到烘干中心,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李亮宏笑道。
(通讯员刘冬、高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