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四五”·广水发展这五年】 一餐饭“炒”出家校同心圆

“现在给孩子们做饭,油放多了怕腻、盐放重了怕渴,总想着要营养均衡、干净卫生。”11月19日,广水市第一高级中学学生家长邓心莲一边麻利地翻炒着锅里的大白菜,一边笑道。

谁也想不到,这位手法娴熟的食堂“大师傅”,一年前还是那个在家长群里为孩子午餐“操碎了心”的母亲。

广水一中是“湖北省示范高中”。这所承载着无数学子与家庭希望的学校,曾一度被一个小小的食堂困扰。家长们的微信群,与其说是沟通群,不如说是“食堂吐槽大会”。

“今天孩子回来说肉是柴的,嚼不动。”

“那青菜看着蔫蔫的,能有营养吗?”

……

高二学生刘力文的妈妈徐凤,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每天最怕的就是孩子放学后向我们抱怨。我们家长看不见后厨,摸不着食材,只能干着急。”

徐凤的焦虑并非孤例。“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初,在广水,校园后勤保障便是当时家校矛盾的一个焦点,而绝大多数的抱怨和疑虑,都指向了学校食堂。广水一中面临的,是全市众多学校共同的难题。

改变,刻不容缓。广水对“校园餐”突出问题启动专项整治,一场“家校共治,食安为先”的食堂革命,就此拉开序幕。各所学校主动敞开门,让家长们自己来看、自己来管。

起初,很多家长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会不会是“走过场”?

徐凤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她被家长们推选为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的一员。“拿到的第一份‘权力清单’就让我吃了一惊。”徐凤说,家长委员随时有权进入后厨,有权查阅所有采购账目和票据。

从此,每周三的“透明厨房开放日”成了徐凤最忙碌也最踏实的一天。

清晨五点半,天刚蒙蒙亮,她就和食堂管理员一起守在进货口。配送车准时抵达,徐凤戴上一次性手套,对照着采购清单,逐一核查猪肉的检疫合格证、蔬菜的农残检测报告,再亲手捏一捏番茄、闻一闻香菇。

“亲手触摸、亲眼验证的感觉,比任何口头承诺都管用,心里的石头一下就落了地。”徐凤感慨。

不止于此,一中食堂还改革招聘制度,做出了一个温暖的决定:优先聘用有闲暇时间的学生家长来食堂工作。

邓心莲就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从食材的收货、验货,到清洗、切配,再到烹饪、打餐,她参与了饭菜从后厨到餐桌的全过程。

“以前是为孩子在食堂吃得好不好而担心,现在是为全校的孩子能吃得好而用心。”邓心莲边擦去额头的汗渍,边笑道,“现在给孩子们打菜,看哪个孩子瘦,就总想多给一勺肉。我们这几个‘妈妈厨师’聚在一起,聊的都是怎么搭配营养,怎么换着花样做。”

本学期,像邓心莲这样的“妈妈厨师”在广水一中食堂就有19位,占食堂员工总数的四成以上。“王阿姨,多给我搞点瘦肉!”“李妈妈,我爱吃红烧茄子!”这支特殊的队伍,已经成了学校食堂最生动的信任名片。

一组组数据也清晰印证着这动人的变化。“十四五”期间,广水累计投入义务教育基础建设资金2.32亿元,其中,全市44个食堂项目的标准化改造升级是重中之重。据广水市教育局统计,今年,家长对中小学食堂的平均满意度达97%。而在“食堂开放日”活动上,广水一中一份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食堂的满意度达到了100%。

更重要的是,这种由“一餐饭”破冰的信任,正深刻影响着广水教育的整体生态。像“家长开放日”这类家校沟通活动,已经从过去“一学期一次”,升级为如今“一月一次”的常态化交流,家校共育的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厚。

如今,“食堂吐槽大会”在广水一中早已沉寂。“学校还开通了食堂‘码’上评餐微信公众号,我们一扫二维码就能对开放日当天的菜品口味、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建议直达管理端!”徐凤笑道。

融媒体记者:高晓涵、杨甜甜  

通讯员:王莹、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