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求我们不仅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11月20日,广水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在谈及干部队伍建设时说。
2025年中部百强县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榜单近日揭晓,广水市再次成功上榜,位居第82位,较2023年上升3位。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市发改局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力打造发改“铁军”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该局聚焦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善作善成”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通过全链条的机制创新和全方位的实战磨砺,推动干部能力实现质的跃升,为县域经济进位争先提供了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强基固本 在“学与思”中把准航向
广水市发改局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构建起一套紧密衔接的理论学习与政策落实闭环机制。
该局严格落实党组会议“第一议题”制度。为了让政策“落地有声”,该局创新建立了政策落实闭环机制:文件下达3日内,必须形成涵盖“政策条款——县域切入点——责任股室”的三栏清单。这一清单不仅明确了干什么、谁来干,更实行“黄灯预警、动态跟踪”管理,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有效解决了政策落实中的“温差”和“落差”问题。
学习是提升素质的源头活水。市发改局持续擦亮“机关课堂”和“年轻干部周三讲堂”学习品牌,打破了传统的“一人讲、大家听”模式,推行“每周复盘、半年分享”工作机制。每半年组织的“项目复盘会”成为实战练兵场,通过案例推演、观点辩论,鼓励业务骨干总结提炼方法论。在先进典型交流会上,3名优秀干部用翔实的数据、鲜活的实例展示工作成果,在局机关营造了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
在深耕专业能力方面,局领导班子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每季度深入项目工地、服务窗口现场办公,打通项目建设堵点。物价管理股等业务科室扎实开展收费巡查,全面规范城镇供水、殡葬服务、景区及学校等重点行业收费行为,以具体的监管行动营造了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此外,该局始终紧绷安全之弦,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统筹推进粮食收购、储备、流通和供应工作,构建“推演——任务——工具”三位一体应急响应体系,坚决守好区域粮食安全“压舱石”。
改革破题 在“变与新”中释放活力
广水市发改局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以“小切口”改革撬动营商环境的大提升。
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一招。公共资源交易监管股大胆创新,推出了“AI辅助评标系统”。该系统上线后,能够在1秒内完成22家单位、286项内容的智能比对分析。数据显示,单个项目平均节省评标时间2-3小时,整体效率提升30%,劳务成本同步下降约30%。这一科技的应用,既为项目落地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时间”,也有效降低了市场主体交易成本,打造了智慧交易的新标杆。
在行政审批领域,该局持续深化改革,推行“一章通办”,显著提升了审批效率。通过修订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推动中介服务规范化、过程透明化,实现了质效双升。
市发改局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内生动力。依托“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该局成功吸引260家企业上线,发布技术、人才、金融等需求53项,促成科技合作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亿元。围绕具体应用场景,该局梳理出“项目+政策+金融”集成方案,创新招商模式,提高了社会资本对接的精准度。乡投公司申报的农产品供应链仓储物流中心项目获得省级专项资金支持,正是这一改革创新成效的有力佐证。
实干争先 在“谋与行”中彰显担当
广水市发改局强化统筹协同,既绘好未来的“规划图”,又干好当下的“施工图”。
着眼长远发展,县域经济股牵头启动了“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该局联合各镇办、部门及专家团队,开展了21个专项课题研究,组织多轮座谈调研,广泛征集10余个重点领域的意见建议。工作中,特别注重与“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26个市级专项规划的衔接联动,确保发展目标一致、空间布局协调、政策资源聚合。同步推动交通、水利、住建、农业等领域向上对接,力争在指标设置、产业布局、资金安排上争取更大支持。
立足当前实绩,该局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将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等重点任务公开竞标,并纳入绩效考核,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的干事活力。环资股等业务科室精准对接国家政策导向,成效显著:新煌年5.4万吨废旧铜回收利用项目成功获批国债资金310万元;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5700万元用于清水河桥排水防涝改造;2个中央预算内项目落地,分别获得1439万元和2989万元资金支持。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为广水民生改善和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通讯员高晓涵、张坤、黄娅蕾、程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