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三里河

黑龙江绥化日报主任记者 李云起

三里河的水静静地流淌,向人们叙说这里的改革变化和美丽传奇。

  我对三里河有特殊的情感,对广水市三里河的思念,已成为终身的记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已溶入了我的灵魂,一直承载着我当空降兵的太多回忆。我在这里奉献过青春和血汗,会常和子孙后代讲起。



本文作者李云起近照



李云起向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主席邵华少将(左)汇报个人摄影作品集《永恒的瞬间》出版情况



2005年12月,黑龙江老兵回访空降兵部队时,从黑龙江省克山县走出的空降兵15军政委王守志少将(右),向李云起(左)赠送空降兵纪念章

(一)

  1970年12月28日,我带着五彩梦想,走向空降兵军营,来到了陌生的湖北省应山县三里河空降兵44师当兵,无怨无悔的军旅生涯一干就是12年。虽然快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对这里的山水草木仍是无比的留恋。在三里河当过兵的人都会把部队所在地称为第二故乡,因为那是我们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倾注的地方,那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在当兵的岁月里,我和空降兵战友一起放歌蓝天,在三里河着陆场上空跳伞训练,当看到伞花朵朵在蓝天绽放,总是兴奋不已。在空中俯瞰三里河和应山县城的景色,犹如莲花朵朵,好一幅姹紫嫣红的七彩画面。我在跳伞时拍摄的弯曲的大沙河上朵朵伞花飘落的画面,已成为珍贵的历史照片,美得令人难忘。

  蓝天习武让我们增强了杀敌本领,郝店训练场实兵实弹演习,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军人,长岭岗水库武装泅渡训练,使我们成为海上蛟龙。空降兵部队培养了我们坚定的信仰、过硬的本领、非凡的勇气,以及敢于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无畏气概。一代又一代空降兵,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空降兵从胜利走向辉煌的篇章,而这一切都是和三里河分不开的。



我为壮丽山河添锦绣

上世纪80年代初,李云起在飞机上航拍的应山三里河空降着陆场区域,现今这片区域崛起了国际现代城和实验二小

(二)

  我在空降兵44师宣传科当新闻干事多年,接触广水市地方比较多,也结识了好多地方名人和朋友,对广水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总是难以忘怀。特别是由于经常上飞机航拍,老应山的城镇、山脉、河流已深藏于记忆之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广水市的地理认知,我比一般地道的广水人了解的更立体、更全面、更丰满。时光的流水冲不淡记忆的底片,三里河第二故乡在我脑海里无数次闪耀,时常在梦里出现。

  在空降兵部队的火热生活中,我把自己的生命情感全融入了蓝天和三里河。常常为了拍摄一张好照片,一次次地用绳子把自己拴在飞机的舱门口,风在耳边响,云在眼前飘,我的相机为空降兵部队和应山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永恒的瞬间。比如发表于1975年7月29日解放军报的照片《锐不可当》画面极具视觉效果。万里蓝天,神兵天降,伞花朵朵,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大地丛林,空降兵气势如虹,排山倒海冲向前方。“一千朵花里,只有一朵在云端开放;一万种伞里,只有一种在碧空翱翔……”这幅在三里河碧空拍摄的照片,伴随着豪迈的《空降兵战歌》和其他一幅幅反映空降兵带有三里河气息的训练、生活新闻照片先后见诸报端。

  应山县具有优良的双拥传统,军爱民、民拥民,部队和地方结下了深厚情谊,和驻地老百姓一起学习、一同劳动的场面历历在目。地方有急难险重任务时,部队立即出动,帮助地方解决困难。部队有需要,地方也无条件支援。尤其春节期间,老乡划旱船到连队慰问,指战员和老百姓一家亲的场面感人至深。当年我到130团直属炮连采访时,拍摄的排长张耀林和夏家畈妇女主任学毛选的照片,发表于1977年2月17日长江日报上,仿佛就在昨天。

  1980年11月25日,应山县余店公社五一大队基干民兵三胞胎兄弟杨开洲、杨开驹、杨开武同日参军。我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赶赴余店拍摄了“三兄弟参军传佳话,双亲谆谆教导记心头”一组新闻照片,当时新华社发通稿,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等各大报刊纷纷刊登,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影响。

  应山县广水镇民兵苦练军事技术,掌握保护铁路专业技能,收到良好效果,在一次护路演习中表现出色,受到上级军事部门的表扬。我当时采访拍摄的护路演习一组照片,发表于1981年解放军画报和解放军报上,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广水镇民兵的风采。



1973年7月23日新华社发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原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李良辉中将在空降兵44师130团任参谋长时,同七连指战员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训练场景



锐不可当  发表于1975年7月29日解放军报



神兵天降  发表于1979年4月8日解放军报



翱翔蓝天外



护路演习 发表于1979年12月5日解放军报和1981年解放军画报



警惕

1973年从济南入伍的马振祥任空降兵44师侦察连长时成为军事训练标兵,后来参加对越作战成为著名侦察英雄。

(三)

  2007年9月,在空降兵44师炮团二连当过兵的王凯和弟弟王锐兄弟俩拉着自制的“感恩号”房车,载着80岁老母亲从黑龙江省兰西县出发,开始了“孝行天下”的感恩之旅。“感恩号”两次出行历时571天,行程达37000华里。第一次出行到达香港,2010年第二次出行到过福州,兄弟俩先后穿破30多双鞋,磨穿了10几条车带。他们用心血和汗水一步一步走出了一条感恩之路,感染了无数的人及时行孝,他们也因此获得全国“十大孝子”光荣称号。

  当他们第一次途经广水市空降兵部队时,我立即赶过去和他们一同回到部队,王凯所在部队指战员敲锣打鼓列队隆重欢迎“感恩号”。王凯说:“我有今天的孝心举动,也是空降兵部队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没有当年部队野营拉练的经历,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万里征程。”

  “感恩号”回三里河部队探亲,也让广水市民见到了这震撼人心的场面,让孝的春风沐浴了更多的人。三里河一位名叫黎仁翠的女士见到这一场面,一直骑自行车跟了好远。她说:“有这么两个孝顺儿子,老人真有福气,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老人。”“感恩号”还专门给全体官兵上了一堂“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演讲,使部队和地方深受传统文化的教育,王氏兄弟用实际行动弘扬了部队的光荣传统,实现了人生价值。

  那次也是我转业后第一次回三里河,一踏上这片令人难以忘怀的土地,我就急切地寻找近40年前的痕迹。但是,历经伟大的改革开放,三里河,应山城,广水市,已今非昔比,唯有三里河水还在欢乐的流淌。



培训“赤脚医生”



千针万线鱼水情  发表于1978年湖北日报





孪生三兄弟光荣参军传佳话 

1980年11月25日,应山县余店公社五一大队基干民兵孪生兄弟杨开洲(右)、杨开驹(中)、杨开武(左)同日参军,他们的父母热情鼓励他们到部队后要努力学习和训练,为国防现代 化贡献青春。该组照片由新华社发通稿,先后有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等全国多家报纸刊登,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欢乐的节日 发表于1977年空军报



绑在飞机上航拍

(四)

  近些年来,我不止一次回到三里河,站在绿树成荫的岸边,回首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一河两岸互动发展,两岸美化环境优雅,河水清清,绿草茵茵,高楼林立,好一派繁荣景象,令人频频回首,不忍离去。

  老兵记忆深刻的广水火车站,如今踪迹全无,原来的大山口整座山被劈成两半,使过去崎岖的山路,变成宽阔的应广大道。道路两旁崛起片片工业园区,现代化工厂鳞次栉比,老百姓的破旧土房变成了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和一家一户的独栋楼房。原三里河跳伞着陆场崛起一座新城,变成高楼成片的居民区,往东一直同十里河连成一片。

  广水市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每次回来都让我眼前一亮,旧城老模样越来越少,到处是大手笔之作。这是应山县、广水市历届党委、政府,尤其是最近几届党委、政府,敢闯敢干造福人民的责任担当,他们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历史性跨跃。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顺畅,城市管理到位,透过三里河之巨变,我们看到了广水人民满满的幸福感。

  难忘有一次我正赶上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回到三里河,那真是花海一片,景色秀美怡人,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增添了乡间田园缤纷的色彩。我和战友在花海中拍摄了一张又一张值得珍藏的照片才慢慢离去,现在还时常拿出照片看一看,回忆当时的兴奋幸福感觉。

  广水不但有美景,还有丰富的特产和美食也会让你一饱口福。如享誉省内外的拐子饭,成为当地宴请宾朋的首选著名小吃,也是我每次回三里河必吃的一道饭菜。

  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亲身感受这座城市的变化,我感慨万千,心情激荡。人生是一条多彩的路,三里河今生缘注定在我的生命里不朽。再望一眼应台山的景致,喝上一口三里河甘甜的水,扯一缕三里河的春风,看伞花绽放天地间,在追逐梦想中永不会停步。

  啊!三里河,我的灵魂之河,永远在我的记忆中前进,前进!





  1977年2月17日,从安徽芜湖入伍的44师团炮连张耀林任排长时与夏家畈妇女主任一起学毛选的照片《同学》发表于长江日报上。2018年9月6日,在武钢退休的张耀林到黑龙江大庆市 参加战友聚会,与分别40多年的李云起首次相聚,当李云起将当年的新闻照片制作成16寸的水晶照片送给他时,他激动万分。



2016年3月18日,黑龙江老兵回44师“探亲”时,在该师图书馆见到《永恒的瞬间》一书,李云起十分激动,向战友们介绍该书出版情况。



2016年3月,李云起和绥化空降兵战友们同回三里河,在八里岔油菜地合影



全国各地空降兵战友回部队“探亲”时,要到三里河大桥边照张相留作纪念



2017年4月,李云起和老伴回部队时,在原44师副政委朱建军(左一)陪同下参观上甘岭特功八连荣誉室



2017年4月,李云起和老伴再次回到三里河,原44师副政委朱建军(左三)陪同他们游览桃源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