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三十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重中之重”的“三农”工作导向,坚持强农惠农思想不动摇,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市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做实规划,走好振兴“先手棋”;突出重点,培育产业“硬支撑”;改革创新,注入农村“新动力”;分类指导,绘制振兴“作战图”;激励引导,聚合振兴“主动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坚实基础。
粮稳天下安。三十年来,市委、市政府针对农村经济特点,积极探索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提质量、增效益之路,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农林牧业渔业产值比例更趋合理,农村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1.56亿元,比1988年增加85.73亿元。粮食总产量达41.87万吨,比1988年增长44.51%。油料产量达44.03万吨,比1988年增长7.75倍;蔬菜产量达89.61万吨,比1988年增长11.31倍。2017年,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比重占52.46%、林业产值比重2.43%、畜牧业产值比重占37.55%、渔业产值比重占5.69 %,与1988年相比,农业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畜牧业比重上升7个百分点、渔业比重上升3个百分点。
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建立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90个,生产面积达到60万亩;创造“三品一标”品牌55个,其中无公害认证28个、绿色认证24个、有机认证1个,吉阳大蒜、胭脂红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个。
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三十年来,广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全市建成省级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1 个,市级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73家。2017年,龙头企业实现产值90亿元。各类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7家、种养殖大户1580家、家庭农场220多个。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同期声】 )城郊街道办事处油榨桥村民 黄章元:“建市30年以来,我村水变绿了,山变青了,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特别是精准扶贫以来,村级产业发展了,人们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感谢党的好政策,我祝愿广水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加大,黑花飞干渠硬化、应广城区供水管网联通等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实施,设施农业面积进一步扩大。2017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66万亩。联合收割机、耕整机、无人机等现代化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2017年全市主要作物农机综合作用率达到63%,比1988年提高40%。
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大力开展农村道路硬化、农村环境整治、改厕改水等新农村建设活动;以农田水利、高产农田、安全饮水、沼气能源等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截止2017年,全市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2个,省级特色小镇1个,其中武胜关镇桃源村被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同期声】长岭镇泉水村村民 郭家芝:“我们在这个村住了几十年,我们这有五家企业,村民都能在当地务工,每年能做2万多元,现在我们感谢,我代表我们村群众深深地感谢我们的党和政府和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
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二轮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全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可望年底前实现全省统一联网,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8万亩,合同规范率达到95%以上。全市所有河道、水库都实行了河长制、库长制和警长制。
【同期声 】 市农办主任 李享林:“建市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重中之重的“三农”工作导向,坚持不懈的把推进改革作为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全市农业在产业经营、生产质效、设施条件、科技应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全面发展,农民谋富裕。总产值由1988年的5.8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1.56亿元。党的十九大做出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是广大农村更大的福音,乡村振兴是农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的全面振兴,必将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不仅有更多的获得感,更要有幸福感、安全感。”
三十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业农村工作总体部署,坚持强农惠农思想不动摇,全市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农村发展基础持续稳固,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城乡统筹发展持续推进。广水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推广示范县(市)、全省粮食主产区、国家商品粮基地、粮食调出大县(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全省蔬菜优势产区、生态示范县(市)。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