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点鼠标,投标文件瞬间上传;智能系统自动比对数据,串标猫腻无处藏身;千里之外的专家同步评审,彻底告别“人情标”。
近年来,广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善招标投标交易平台系统建设、开展评标环节快速纠错等工作,借科技之力构建起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的“技术关”“效率关”“公正关”,为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秩序提供了创新范本。
筑牢技术关,让数据“开口说话”
“以前投标要抱着几公斤的纸质材料跑现场,现在坐在办公室就能参与竞标。”近期,广水市某雨水管网分流改造项目开标现场,招标人感慨万千。这项便捷变革,源于2019年建成的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平台。
该平台能实现从项目注册到定标的六大环节线上闭环运行,电子营业执照“一网通投”等创新举措,使交易成本降低30%、办事效率提升50%以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台搭载的智能辅助评标系统。这套被称作“数字裁判”的系统,藏着三大“黑科技”:智能审查系统能对营业执照等关键信息进行毫秒级核验;雷同性分析模块通过比对文件创建码、计价软件加密锁号等数十项数据,像“CT扫描”般精准捕捉串标痕迹;IP地址与机器码一致性检测功能,则如同给每个投标行为打上“数字指纹”,有效识别串通投标行为。
“系统就像不知疲倦的监督员,让违规操作在数据比对中无所遁形。”中心主任陈凤介绍,智能辅助评标使评标效率提升40%,为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硬核支撑。
创新效率关,AI给专家“当助理”
近日,走进评标室,基于AI大模型的辅助评标系统正在对某市政道路项目的投标文件进行结构化解析,自动匹配业绩资格、技术参数等评标条款。
“系统提前筛除了技术参数错误,专家组可以专注评审方案优劣。”中心总工程师刘明海指着大屏幕说,智能辅助评标功能上线后,单个项目评标时间平均缩短1-2小时,人为错误率下降70%。
2024年“采购需求数据库”试点获评全省重点改革事项,2025年“基于AI大模型的辅助评标”项目再入省级改革“白名单”,在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考核中,广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连续四年位居第一梯队。这背后,是科技赋能推动评标效率迎来质的飞跃。更让采购人惊喜的是“采购需求数据库”的改革试点成功创建。这个汇集了政府采购需求数据的“智慧大脑”,提高了采购人在政府采购需求管理方面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让政府采购真正跑出“加速度”。
守护公正关,打破“熟人圈子”
“现在评标专家都是在区域专家库随机抽取,再也不用担心总是抽到那几个‘老面孔’了。”在广水城区供水管道改扩建项目中,跨省远程异地评标获得市场主体点赞。如今,广水限额以上工程远程评标率已达100%,专家库资源实现共享。
突破性的“评定分离”机制更是一记重拳——将评标与定标环节物理隔离,既保障专家独立评审权,又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2023年以来,该机制下已实施评定分离项目91个,项目投诉量同比下降62%。
“下一步我们将推行招标文件提前公示制度,用制度+科技构建交易闭环。”该中心党组书记潘成想介绍。
(通讯员 李茵、余江林、黄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