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一朵菇带富一个村 ——广水市返乡创业先锋曹猛的创业历程

“乡情是寻找故土的桥梁,创业是人生最精彩的华章。当创业的方向沿着乡情的脚印行走,一路播撒的是希望的种子……”这是在广水市返乡创业表彰会上,写给曹猛的颁奖词。

当许多农村青年追逐城市生活梦想的时候,曹猛怀着对家乡的深情眷恋,毅然决然地放弃南方都市里的工作,回乡在花菇种植的天地里摸爬滚打了8年。如今,他不仅带领着村民种菇致富,还将传统花菇发展成为规模化、现代化的特色产业。近日,笔者走进湖北胜久诚商贸公司,聆听曹猛鲜为人知的创业故事。

1984年,曹猛出生在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一个农民家庭。2002年,18岁的曹猛和其他农家孩子一样,怀着外出打工挣钱的梦想,只身来到广东,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凭着年轻人的坚韧性格和勤奋好学,很快就出类拔萃,从一名普工成长为公司业务技术骨干,月收入也由起初的不足1000元增长到10000多元,且各种待遇优厚,可谓事业有成。

关店村素有种植花菇的习惯。曹猛的爷爷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植椴木花菇,父亲则在90年代接过接力棒,成为村里的种菇能手。然而,传统种植方式依赖手工割袋,效率低下,每个菌袋都需要人工划破才能出菇,不仅费时费力,还制约了产量。

2017年春节,曹猛在走访中,看到乡亲们种植的花菇零星分散、收入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改变花菇种植分散低效的现状,让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曹猛反复考证,探寻回乡创业方向。然而,他回乡创业的打算却受到亲朋好友的反对。但曹猛看准了自己的选择,最终他的理想得到亲朋的理解和村“两委”的支持。  

开弓没有回头箭。2017年3月,曹猛辞去广东的工作,回到了家乡。面对村里仅有的几万袋种植规模,他意识到,要想让花菇产业真正发展起来,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创业之初,曹猛尝尽了苦头。从整地、搭建大棚,到拌料、装袋,都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尤其是在菌料装袋的时候,为了抢抓时间,他一忙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忙得连饭都吃不上,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这都不算什么,最怕的是菌棒发霉坏掉,一切辛苦都白费了。”曹猛告诉笔者,由于一开始缺乏经验,第一年自己试种了8000袋花菇,坏掉了2000多袋。看着坏掉的花菇,曹猛虽然有些难过,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要做就要做成功!”曹猛在心底为自己打气加油。

于是,他四处考察学习,引进花菇层架势立体大棚栽培技术,花菇种植逐渐有了起色,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以前农户自己制棒,配比不科学、混合不均匀,加上烘干时间过长、温度掌控不好,导致菌棒出菇量低,容易感染杂菌。”为此,曹猛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的棒料配方,每根菌棒的出菇量大大提升。

曹猛深知,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他不仅优化了菌种培育技术,还引入大棚生长技术,使花菇的生长环境更加稳定,品质更加优良。此外,他积极推广“统一菌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模式,帮助菇农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2022年,广水市顺胜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聘请曹猛担任技术总监,他的经验和技术开始惠及更多的菇农。2024年,他成立湖北省胜久诚商贸公司和广水市曹猛家庭农场,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市场销售成为新的挑战。面对行情波动和滞销问题,曹猛积极探索“直播带货+线下批发”双渠道模式。他带领村民学习电商运营,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展示广水花菇的独特品质,吸引全国客商。同时,他积极对接大型批发市场,确保菇农的稳定收益。

一朵菇,撑起了一方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如今,在曹猛的带动下,关店村花菇种植规模从当初的几万棒,发展到130万棒,直接带动菇农增收1300余万元。

从“菇三代”到“新农人”,曹猛用技术创新改写了家乡花菇产业的命运。时下,干劲十足的曹猛有一个更大梦想,那就是将“广水花菇”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大城市,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种菇致富。(通讯员:李友霞 邓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