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余店镇爱心托管班:方寸教室里的成长协奏曲

午后的阳光斜斜切进余店镇爱心托管班的教室,把三十多个孩子的影子拉得长长的。讲台上的绿萝垂着新抽的嫩芽,课桌椅被挪到墙角,留出的空地上,一场由"木头人""词语接龙"串联起的成长课,正透着暖光。

"一二三,木头人!"志愿者卢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瞬间凝固成一幅童趣盎然的画。小颜单脚踮在凳腿上,胳膊张成小鹰展翅的模样,睫毛上沾着的汗珠都不敢滴落;扎双辫的小雨半蹲着,手捏成小猫爪的形状,鼻尖微微抽动,却死死憋着不笑出声。最让人动容的是后排的明明,这个平时总低着头的男孩,此刻正挺直腰板扮演"解放军",眼神里的认真让窗外的蝉鸣都轻了几分。

三分钟的"静止"结束,孩子们像被按了播放键的发条玩具,扑在一起笑出了眼泪。明明被几个同学围着问"你刚才好威风",他挠着头红了脸,却悄悄把腰杆挺得更直了。卢老师在一旁记着:"7月30日,明明主动参与集体游戏,持续保持专注3分钟。"这个细节,后来被写进了托管班的成长档案。

词语接龙的环节,更藏着让人心头一热的默契。当"天空"传到留守儿童小涵那里时,她攥着衣角半天说不出话。前排的小宇突然小声提示:"昨天学的'空中'呀!"小涵眼睛一亮接了下去,坐下时悄悄往小宇那边挪了挪。轮到刚转学来的亮亮,他带着乡音说出"白云",几个孩子立刻跟着学,教室里飘起一片软软的"云",把陌生感揉成了棉花糖。

"这些游戏看着简单,其实藏着大学问。"托管班付老师翻着厚厚的观察记录,指着其中一页给来访的家长看:"你看,小颜以前坐不住5分钟,现在'木头人'能坚持8分钟;小涵刚来时不愿说话,现在接龙能主动带新同学入门。"旁边的家长联络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家长的反馈:"孩子回家说'今天当木头人赢了',饭都多吃了半碗""现在会教妹妹背词语了,说要当'小老师'"。

走访时,正好撞见孩子们玩"升级版木头人"——每个人要摆一个自己最想成为的职业造型。有的孩子扮医生,有的演老师,而明明依旧是"解放军",只是这次他大声说:"要保护大家!"那一刻,窗外的阳光刚好漫过墙上"立德树人"的标语,照在孩子们带汗的笑脸上。

这些在方寸教室里开展的小游戏,没有复杂的道具,却像细密的针脚,把陪伴、自信、协作缝进了孩子们的假期。当孩子们的笑声撞在墙上又弹回来时,连来接孩子的李奶奶都忍不住加入——付老师说,那天农户李爷爷扮演的"木头人",被孩子们评为"最像大树的大人"。

此刻的教室,绿萝又抽出了一片新叶。那些在"木头人"里学会的专注,在词语接龙中滋长的互助,正像阳光和雨露,让一颗颗稚嫩的心灵,在爱的注视下悄悄拔节。这或许就是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真正的教育,从来都藏在看得见的细节里,长在摸得着的温暖中。

(通讯员:卢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