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烈日下的“护林人”:他们为中华山森林写下 “绿色账本”

七月末的随州广水市中华山林场,晨雾还没散尽,护林员刘全伟就踩着露水往林子深处走。“这是最后一块复核样地了,测完这组数据,咱这半个月的活儿就收尾了。”他抹了把额头的汗,手里的测树尺在树干上轻轻一卡,“28.6厘米,比五年前记录的长了7厘米呢。” 

这场从7月中旬开始的森林资源专项清查,在盛夏酷暑里持续了15天。当最后一组数据录入系统时,中华山林场专班负责人陈文杰长舒了一口气。“就像给森林做了次全面体检,每棵树的身高、腰围都得记清楚。”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眼里满是欣喜。

烈日下的护林人:15天丈量3065公顷绿色

清查启动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正午的太阳把林间空地晒得发烫,专班的20名工作人员背着角规、皮尺往山里钻,他们不仅要给森林变化图斑做"全覆盖式体检",还要在30块样地里做精细调查。

“胸径、树高、健康状况,哪怕是树皮上的一个虫洞都得记下来。”陈文杰告诉记者,15天里,他们的足迹遍布林场每一片林子,最终带回了厚厚一沓记录本和上万组原始数据。“这半个月的辛苦都值了!”翻开沉甸甸的记录册,陈文杰满是欣慰,这上面的每一项数据不仅记录了他和同事们的付出,更记录了中华山林场丰富的绿色资源。

森林“成绩单”:五年长了10万立方米“绿宝盆” 

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一组对比数据格外亮眼:2019年到2025年,林场乔木林蓄积量从266925立方米涨到了374209立方米,年均增长5.87%。

“这相当于每年多了近2万立方米的木材储备,说森林在茁壮成长一点不夸张。”陈文杰指着图表分析。

更让人欣喜的是年轻林木的活力。针叶幼龄林和杉(柏)幼龄林的生长率分别达到7.1%和7.0%,在所有树种里拔得头筹。 但数据也藏着“小烦恼”。在林木径级分布里,小径组面积3065.69公顷、蓄积量168798立方米,占比高达59.1%,中、大径级林木明显偏少。“这个问题为我们下一步森林经营指明了方向,以后要侧重培育中大班林,让森林结构更合理。”陈文杰嘱咐大伙儿。

技术“新工具”:给森林建个“数字档案库”

这次清查,林场首次实现了资源数据“图数表”一体化管理。在监测中心,鼠标一点,就能看到每块林地的地图、数据和报表,三者自动关联。林场专班人员罗秋林演示着系统,“这就像给森林建了个‘数字档案库’,哪棵树长在哪、长多大,清清楚楚。”

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为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提供了“硬支撑”。“一棵树长多粗、能固多少碳,都得靠数据说话。”陈文杰透露,接下来林场可能会基于这些数据,探索碳汇交易,让“绿色家底”变成“生态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