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我在文明实践站过暑假——记广水市余店镇爱心托管班的志愿时光

夏日的蝉鸣里,广水市余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教室总是传来阵阵欢笑。作为这里暑假爱心托管班的志愿者班主任,这个夏天,我与二十多名孩子一起,在文明实践的土壤里种下了知识的种子,也收获了满溢的温暖与成长。

用陪伴搭建“第二课堂”

托管班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暑假里常独自在家。开班第一天,我发现有些孩子腼腆地躲在角落,眼神里带着拘谨。于是,我们设计了“破冰小游戏”“我的小小心愿”分享会,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打开心扉。

每天的课程既有作业辅导,也有特色活动,我是湖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的学生,也会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融入实践:读红色故事时,孩子们瞪大眼睛看“小萝卜头”的事迹,纷纷说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练书法时,握着他们的小手写下“文明”二字,墨香里藏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我还结合自己在学校接触的艺术知识,教孩子们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家乡的模样,看着他们笔下歪歪扭扭的房屋和笑脸,觉得艺术的种子正悄悄发芽。这些时刻,我看到实践站不仅是托管的场所,更成了孩子们汲取力量的“第二课堂”。

让文明融入日常点滴

“老师,地上的碎纸屑要捡起来吗?”一次课后,一个孩子指着墙角的纸片问我。这句话让我想起实践所墙上的“文明公约”。我们便顺势开展了“文明小使者”活动:孩子们轮流值日,提醒同学“轻声说话”“不乱扔杂物”,还主动帮实践所打扫院子、擦拭桌椅。

有个叫小妍的女孩,起初总把文具丢得满地都是。直到有天,她看到我帮她整理散落的铅笔,第二天竟主动把同桌的橡皮捡起来放回笔袋。“老师,你说过‘文明就是做好小事’呀。”她仰着笑脸说。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文明的传承从不是空洞的道理,而是在言传身教中,让善意与规范悄悄住进心里。

收获比付出更厚重

临近结课,孩子们偷偷准备了“惊喜”:一张画着我和他们手拉手的漫画,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谢谢老师”;几个孩子凑钱买了颗棒棒糖,硬塞到我手里说“老师辛苦了”。这些朴素的心意,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如今,暑假已近尾声,但实践站里的笑声仿佛还在耳边。作为志愿者班主任,我曾以为自己是付出者,却在孩子们的眼睛里看到了纯粹的热爱,在他们的成长中懂得了责任的重量。余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这个夏天,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做一名“老师”,更让我明白:文明实践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在陪伴与成长中,我们彼此成就,共同书写着关于爱与希望的篇章。

这个暑假,我在文明实践站种下了一束光,而孩子们,也让这束光变得更加明亮。(通讯员:付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