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互联网+”“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产业建设”“三个全覆盖”“三个实打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中,一个个关键词跃然眼前。广水市坚持创新推进,在实施脱贫攻坚战役中探索出一些特色亮点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年年被考核为湖北省优秀等次,脱贫产业建设工作在2019年6月份湖北省“利川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广水路径”。
突出产业发展之要 筑牢搬迁脱贫之基
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广水市坚持把同步发展配套产业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内容,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完成8228人的“十三五”规划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全部实现“交钥匙”的基础上,着眼“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要求,同步谋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住房工程和产业建设,搬迁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较好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稳”字做文章,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稳启动。按照“超前谋划、慎之又慎、稳妥推进”原则,统筹推进住房工程和产业建设,坚持因地因村因人制宜,反复调研论证,做到脱贫规划“一户一策”,着力发展投入少、见效快、风险低的光伏和生态种养殖等产业,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十三五”期间建成脱贫光伏电站154座近9000KW,惠及贫困户3000余户6600余人,年人均分红1000元左右。二是稳建设。适应国家光伏政策的调整,及时调整主导产业,实现以光伏发电为主转变为以特色种养业为主,入股70余家企业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严格产业建设步骤,突出抓好项目论证、项目招投标、工程实施、质量监理和验收等环节工作,建立健全产业管理机制,确保产业建设高质、高效和可持续。三是稳增收。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扶贫模式,建立完善经营主体与搬迁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搬迁贫困户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及时掌握脱贫产业建设产、供、销、训等环节情况,解决现实问题,确保增产增收。全程跟踪贫困人员在各企业或合作社入股分红情况,保证贫困户应得尽得。
二、围绕“多”字做文章,提升搬迁脱贫成效。一是多路径发展产业。坚持光伏、种养殖、务工和入股分红等多路径业综合推进,大力推行“2+X”模式,即除五保户政策兜底外,每个搬迁户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脱贫产业,保证多渠道增收;联系和组织搬迁户1100余人,在本地和外地企业务工,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为搬迁贫困户提供550余个公益性岗位,年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二是多方式开展帮扶。每年集中举行企业新春招聘会,在各镇办适时举办灵活多样的小型招聘活动,优先录用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员进本市企业务工;先后组织10轮3000余人次贫困人员产业技术培训,提高务工技能,实现转移就业;建立市、镇、村三级对接帮扶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机制,发动社会慈善机构和热心企业力量,通过“百企进百村”“爱心慈善行”等方式,全方位对接帮扶搬迁贫困户。三是多部门强化协作。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强化市级领导,统筹整合市发改、扶贫、财政、农业农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市直部门力量,以产业规划为平台,以要素保障为先导,合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由市纪委监委、市审计局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工作的监管和督导,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产业帮扶到位。
三、围绕“特”字做文章,拓宽稳定增收渠道。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地理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附加值高的余店“三白蔬菜”、陈巷“吉阳大蒜”、杨林沟“白茶”等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种植。目前,全市优质蔬菜种植发展到2000余亩、大蒜种植发展到5000余亩、白茶发展到8000余亩。针对广水市山多林广的特点,鼓励易地搬迁户发展香菇种植500余万棒(袋);流转土地3000余亩发展油橄榄、油茶、“胭脂红”桃、猕猴桃等经济林,引导入股湖北大自然、盛鑫农业、金悦农产品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小龙虾、甲鱼、王鸽、泥鳅、野鸡、黑猪等养殖,帮助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增收。二是推行特色模式。坚持长远和短期产业相结合,传统和新型产业相结合,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互联网+”“旅游+”等模式。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推行网上销售,畅通销售渠道,减少成本,提高销量。广水电商龙头--旗峰电子商务公司通过“电商+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2018年销售农产品1亿余元,带动400余贫困户增收,公司总经理程慧被湖北省推荐为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表彰对象。三是关照特殊群体。对家庭主要成员伤、病、残等失去劳动能力的特殊搬迁贫困户给予特别关照,在入股分红、土(林)地流转增收、政策兜底和慈善援助上给予倾斜,做到“无劳力照样有收入”,真正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