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6.57万亩 广水“三步棋”推动粮田变良田

“以前这都是东一块、西一块的‘巴掌田’‘补丁田’,大型机械进不来,灌溉也费劲。现在好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种田省心多了!”9月16日,站在广水市陈巷镇胡庙村的田埂上,农户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片1500亩高产田是广水市去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造而成的。近年来,广水市下好规划、建设、管护“三步棋”,将这项民心工程做深做实。

截至目前,全市97.8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6.57万亩,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把准“民心向”,一笔一画勾勒“设计图”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是龙头。

广水市创新完善了“三上三下”工作机制。项目团队带着政策和技术下乡,通过入户交流、座谈会商等方式,把群众最原始的想法和意见带上来;带着初步设计成果下乡,把村民的修改意见带上来;带着优化后的方案再次下乡,把现场的最终确认意见带上来。在蔡河镇老虎岗村等13个村,正是通过这“三上三下”,最终形成了“河灌塘、塘灌田”的全覆盖水网体系,让泵站提水与沟渠自流灌溉无缝衔接,盘活了1.63万亩农田。

广水市统筹多项发展规划,结合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水文特征和资源禀赋,高标准编制了《广水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2-2030年)》。通过这一规划,优先在黑花飞灌区等大型水库灌区和重点产业区建立项目储备库,提前开展勘察可研,彻底改变了过去“坐等项目”的被动局面。如今,仅黑花飞灌区范围内,就已有31.6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完成了高标准改造,占比达91.31%。

织密“监督网”,一环一节严把“质量关”

工程质量是高标准农田的生命线。广水市创新建立了“项目法人+工程监理+设计单位+项目区镇村+群众代表+施工单位”的“六方共管”立体监督机制,形成了一张全方位、无死角的质量监控网。

在这一机制下,广水市推行了“项目质量交叉检查、工程质量联合排查、群众监督员全程跟踪盯控”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监管方法。今年4月,广水市组织工作专班,对全市17个在建标段开展突击检查,通过查阅监理日志、现场询问、实地检测等方式,重点排查沟渠衬砌、田间道路等关键环节,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当场下达整改通知,并进行“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不留死角。

广水市常态化开展“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确保施工安全。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应急管理局,深入项目现场,对泵站、塘堰等重点区域进行安全巡查。小到输配电线路是否穿管保护、水泵电机接地是否可靠,大到塘堰防溺水“四个一”防范措施是否落实,检查组将安全意识送至田间地头,为项目建设筑牢安全防线。

严苛的标准换来了过硬的质量。在2024年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质量等级评估中,广水市2019-2023年建成的49个项目中,31个被评为“良”,18个被评为“合格”。

立好“长久规”,一朝一夕管好“责任田”

高标准农田,“三分靠建,七分靠管”。为破解“重建轻管”的难题,广水市坚持当下改与长久治相结合,确保建成后的设施能够长久发挥效益。

坚决清除存量问题。广水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对2011年以来的102个项目联合开展“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对排查出的28个存在功能缺失的项目,建立工作台账,全面梳理形成问题、任务、责任“三个清单”,做到“情况清、问题清、目标清”。通过改造提升、统筹市镇村资金修缮等方式靶向攻坚,目前已让4.04万亩“问题田”恢复了生机。

积极健全长效机制。为解决管护资金来源问题,广水市主动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合作,通过“主体共建”模式,成功吸纳社会资本1500万元参与3.8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共建共管中。同时,制度上予以保障,明确将按照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总额的1.5%提取管护资金,为建后运维提供坚实后盾。

出台管护办法等一系列长效制度。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移交所属村管理,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将管护责任压实到人,确保每一条渠、每一段路都有人管、有人护,真正实现从“建好”到“用好”的转变,让高产良田持续造福于民。

(通讯员高晓涵、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