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浴血奋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广水是革命老区。峥嵘岁月中,众多广水儿女舍生忘死、英勇战斗,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起,广水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追忆烽火岁月、弘扬抗战精神、建功支点建设,敬请关注。
盛夏时节,草木葳蕤。广水市印台山文化生态园内,应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松柏苍翠、丰碑耸立。相邻纪念馆英名墙上,镌刻着一个个光辉的名字。
他们,是广水这片红色沃土孕育出的英雄儿女。
从大革命的洪流到抗日战争的烽火,英雄的广水儿女为推翻阶级压迫与剥削、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谋求人民幸福与安宁,将热血与生命熔铸成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轻抚冰冷的碑文,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诉说着那段风雷激荡的峥嵘岁月。
应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冯柳凡、姚必吾:血洒寿山的革命挚友
冯柳凡与姚必吾出生于广水市马坪镇。冯柳凡自幼喜爱阅读历代英雄故事,立志除暴安良。姚必吾受其父亲影响,从小便心怀为国为民之志。共同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理想,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日益深重,二人目睹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对外妥协退让,内心充满愤慨。在参加过北伐军的蒋彬门的引导下,他们开始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38年10月,马坪镇沦陷,冯柳凡和姚必吾毅然离开家乡,投身于组建抗日武装的洪流之中。在应北共产党员杨常安的帮助下,他们积极参与组建抗日游击队,收缴溃军遗弃的武器,发展壮大人民抗日力量。
1940年8月,应山县委决定在寿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冯柳凡和姚必吾随工作队前往,并肩作战。在寿山区委成立后,姚必吾担任行政委员,冯柳凡则担任武装委员。他们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区乡政权,在一次民主建政大会上,姚必吾被选举为副区长。
在姚必吾主持区署工作、巩固和发展寿山根据地的同时,冯柳凡则致力于民兵队伍的建设。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各乡都建立了民兵基干队,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脱产的游击小组,为上级和新四军主力部队输送了200多名战士。
然而,革命的道路充满艰险。1940年12月,马坪日伪据点的伪军营长郑银山与伪维持会长邓桂久因内讧,企图借共产党之手除掉对方。郑银山假意投诚,引诱冯柳凡和姚必吾前往受降。不幸的是,在叛徒的挑拨下,郑银山变卦,将二人捆绑后送交日军。
在敌人的监狱里,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严刑拷打,冯柳凡和姚必吾都坚贞不屈。1940年12月29日,这对风雨同舟的革命挚友,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冯柳凡时年33岁,姚必吾年仅29岁。
杨常安:威震应北的抗日团长
杨常安,1911年出生于余店镇兴隆店小金湾一个农民家庭,是鄂豫边区一位杰出的抗日将领。1927年,他毅然投身革命,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组织的指示下,他积极参与筹建革命武装,并担任赤卫队队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常安以国民党兴隆乡联保主任的合法身份为掩护,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并掌握了十余支步枪,为鄂中特委在应山建立了重要的武装据点。
1938年10月应山沦陷后,他抓住时机,收缴遗弃的枪支弹药,迅速扩充了自己的队伍。为取得合法名义,他接受了国民党应山县抗敌游击司令部的编制,任应山县抗敌自卫团第二大队大队长。
1939年1月,中共应山县委成立,杨常安担任军事部长。他率领部队,在反击日伪军的“扫荡”中,屡立战功,为保卫应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1年2月26日,日伪军对应北根据地兴隆店一带发动大规模“扫荡”。杨常安率领信应独立团在豹子岭奋勇阻击敌人。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被冷枪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
杨英:潜伏敌营的巾帼英雄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外,隐蔽战线上的斗争同样扣人心弦。
杨英原名恽谨英,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学生运动的领导人恽代英的侄女。
抗战时期,受伯父革命精神的感召,杨英毅然投身革命。她接受了党组织的一项极为危险的任务——打入伪武汉市政府内部担任打字员。在虎狼环伺的环境中,她凭借着过人的机智和勇敢,从容地周旋于敌伪官员之间,利用职务之便,巧妙地获取了大量敌方的军事、政治重要情报,为我党我军的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持。
1944年秋,杨英服从组织调遣,离开危机四伏的武汉,来到鄂豫边区,正式加入新四军第五师,从一名潜伏人员转变为一名直面炮火的革命战士。
在新的岗位上,杨英夜以继日地工作。然而,长期的紧张战斗和艰苦生活,严重透支了她的健康。1945年9月,就在抗战胜利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之时,杨英却因行军和工作过分劳累,不幸患上肠炎梗塞。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恶劣条件下,病魔迅速夺走了她年仅25岁的生命,她没能亲眼看到她为之奋斗的和平家园。
杨英牺牲后,被就地安葬在吴店镇三土门村的山坡上,与这片她深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通讯员:刘冬、高晓涵、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