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广水】广水九成农田“喝上”及时水群众生活用水保障率达99.93%

“政府把水直接送到‘家门口’了。”8月20日,广水市杨寨镇种粮大户胡家运站在自家田地里,抬眼四望、满目绿意,脸上洋溢出“失而复得”的笑意。

胡家运脚下,曾因干旱龟裂的土地,正流水潺潺。

时钟拨回六月。一次偶然的下乡途中,杨寨镇镇长刘自海发现胡家运站在田埂上愁眉不展。一番询问后得知,原来全是干旱惹的祸,地里庄稼“没水喝”。

农时不等人。刘自海当即行动,连夜协调5台抽水泵机,24小时不间断抽水,让含胡家运农田在内的周边6个村庄5000亩农田“喝上水”“喝饱水”。镇政府还自筹60万元修缮15处泵站,组建清淤突击队清除淤泥杂草,保障灌溉系统畅通。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旱情呈现“区域性、阶段性”特征。上半年广水市累计降雨量340毫米,较历史同期减少12%,多数农田遭遇旱情。

旱情如令,广水市迅速行动,打出一套“预判-联动-保障”组合拳。

今年4月,广水市水利和湖泊局根据中长期天气预报,提前印发《蓄水抗旱工作提示》;5月,广水市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六大中型水库开闸放水超2300万立方米。飞沙河水库通过中干渠,向10余万亩农田输送“生命水”,关庙镇金星村、蔡河镇三山村等4500亩坡地首次喝上“及时水”。

此外,广水市争取到省级水利救灾资金100万元,全部用于购置抗旱设备、疏浚沟渠。该市水利和湖泊局协调鄂北水资源工程调水2770万立方米,全市累计提水15039万立方米。

这场抗旱战役,既有必须打赢的决心,更有科技赋能的智慧。

广水市投入2.5亿元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建成200余处智慧监测点,实现旱情预警“分钟级响应”。黑花飞灌区通过国债项目完成骨干渠道整治61.2公里,新建智能化计量设施9处,改善灌溉面积7.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2.44万亩。

“现在点击屏幕,六大水库的放水量、流向一目了然。”广水市水利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边展示调度系统边介绍。

在杨寨镇,20公里淤塞渠道被打通,2.4吨淤泥杂草化作肥料;在李店镇,平朝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团队24小时驻守田间,拖拉机变身“移动水站”穿梭送管。截至8月中旬,广水市农作物灌溉覆盖率达90%,受旱情影响农田逐步复绿;群众生活用水保障率达99.93%,抗旱效果立竿见影。

“谢家河水库的水来了!”望着渠水奔涌进干涸的农田,杨寨镇丁湾村村民周大姐高兴得直拍巴掌。

(通讯员刘冬、李茵、王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