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市常态化、多形式开展应急救护路演活动,通过场景创新与志愿力量赋能,让急救知识从 “纸上” 走到 “手上”,为 96万群众织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护网。
在广水市滨河公园,寻常的休闲喧闹中出现了此起彼伏的互动问答与技能实操声 —— 广水市红十字会“生命守护课” 防溺水急救路演正火热进行。应急救护师黄晓莉穿着红马甲,一边演示一边手把手指导市民按压胸腔、开放气道;还有志愿者拿着救生圈演示岸上救援技巧,围拢的市民不时举手提问,孩子们更是踮着脚尖认真模仿。
市民夏硕婷:“我们学习这些应急知识,当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可以很及时地得到救援,这样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悲剧产生。”
小学生彭竞添 “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了做心肺复苏需要先找准位置,然后开始按压,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至 120次,按压深度为5至6厘米。”
如今的“专业讲师”黄晓莉,最初也是路演的受益者。2018年,她在公园被急救培训吸引,此后参加省红会、中红总会培训,成长为团队“专业担当”。近年来,她先后牵头开展 30余场救护培训、参与110余场路演,覆盖2万余人次。在广水,像她这样因路演结缘、进而加入志愿队伍的人还有 43人,共同撑起了群众的“安全伞”。
广水市红十字会“救在身边”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队长 黄晓莉:“第一次的参与是一次偶然尝试,7年的坚持和深度参与,在给予的同时,我收获了更多自我教育,并同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筑牢生命防线。”
回溯至2018年,广水市的急救普及工作还面临重重困境。面对全市广阔地域,以及河流湖泊密布的复杂水域情况,防溺水急救普及陷入 “三无困境”:无独立机构统筹、无基层组织落地、无专业队伍支撑。传统急救培训的 “时空壁垒” 曾让工作举步维艰。
广水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蔡源:“过去开展工作时,要么会议室培训没有人参与,要么想组织活动缺少师资,好不容易把人凑齐了,时间又和群众的作息相冲突。”
如何破局?广水市红十字会把目光投向了商业领域的 “路演模式”。既然商品能“摆地摊”推广,急救知识为什么不能走进广场、社区?抱着这样的想法,广水市红十字会大胆借鉴商业路演 “轻量化、互动化、场景化”的特点,将急救培训从封闭的会议室 “搬” 到人流密集的公园、社区广场、学校操场,以师资结合本地溺水案例,用方言讲解预防要点,现场演示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技能,还设置模拟实操环节,吸引众多市民参与。
广水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蔡源:“我市红十字会以首次路演成功为契机,着力构建长效机制,重点推进五个方面工作:创新‘四易’模式,通过开放场所、精简师资、优选傍晚时段及群众自发传播,破解培训难题;构建‘三方联动’生态,依托社区邀约、志愿者带动及社交传播,形成需求响应闭环;强化媒体赋能,联动省市媒体宣传吸引志愿者参与;拓展培训内容,从防溺水延伸至CPR、AED使用及推出季节性课程;打造‘三心’生命教育体系,组织20余名讲师及救护员开展急救、健康科普及心理干预服务。”
这场 “试水” 让广水市红十字会看到了希望。此后,“路演模式” 逐步常态化:社区提前邀约定场地,师资带着模拟人、急救箱 “轻装上阵”,志愿者现场引导互动,群众随来随学。截至目前,广水市已累计开展急救路演 112 场,覆盖群众近 8 万人次,2000 余名群众在模拟人上实操心肺复苏。同时“社区主动邀约、志愿者主动参与、群众主动传播” 的 “三方联动” 格局已形成,全市 2 万余名群众掌握心肺复苏技能,300 余名志愿者成长为 “急救达人”。
广水市红十字会挂职副会长宋春辉:“广水市已建立市、镇、村三级防溺水志愿服务队伍,形成 ‘专业讲师带头、志愿者广泛参与’ 的梯队。20 余名专业讲师负责技能授课,50 多名宣传员承担知识普及, 300 多名志愿者活跃在各场路演中。从 ‘旁观者’ 到 ‘守护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共同为群众撑起一把坚实的 ‘安全伞’。”
广水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蔡源:“近年来,我市红十字会把防溺水与急救普及当作民生大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进‘人防、物防、技防’。 2023年,依托网络筹资及‘博爱校医室’项目,为全市人口密集场所及部分中小学校配备17台AED(自动体外除颤仪)。 2024年,通过‘救在身边’项目采购544个便民急救箱,放置在人流密集场所并发放到各镇(街道)基层组织,同时配发救生衣、救生圈、照明灯等救援物资,让群众在紧急时刻‘有设备可用、有物资可依’。”
融媒体记者:郑伟
责编:刘薇
审核:陈春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