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广水市余店镇马鞍村生态渔业养殖基地热闹非凡。只见十多名工人挽起裤腿踏入池中,手攥长柄捞网,一把扣住淤泥里移动的黑影,甲鱼进筐的“扑通”声此起彼伏。
“今年是甲鱼丰收季,五年的投入终于等来收获。”殖基地负责人徐德富脸上洋溢着喜悦。
“这里水浅、土质好,适合养甲鱼。”2021年,在外打拼二十多年的徐德富,被家乡招商干部的一通电话“唤”回马鞍村。此前,他与合伙人曾在安徽学习了三年甲鱼养殖,见识过一年长两斤、亩产三万斤的温室甲鱼。他们心里清楚:速成快,但市场前景不明朗;慢养难,却能让事业“活得久”。于是,他们决定用“慢”,书写一篇不一样的养殖故事。
“慢”的第一步,从选土开始。徐德富抓起一把塘泥,在手里攥成团又轻轻松开,“土要软,不带砂砾,甲鱼的底板才不会划伤。”第二步是水。基地引入十几公里外一路跌落的山泉水,四季不枯,天然抑菌。第三步是种苗。他们放弃常见的温室甲鱼,不远千里引入黄河鳖、中华鳖,血统纯正、野性十足,长得慢却卖得贵。
慢养,也意味着更长的资金回笼期,和更高的养殖风险。2021年,基地投下首批甲鱼苗,四年时间里,徐德富陆续投入480余万元。村里有人笑他“傻”:别人一年卖两茬,他五年才卖一茬;别人温室恒温,他却“靠天吃饭”,每逢冬天水温骤降,甲鱼直接冬眠停食。
但徐德富心里有本明白账:温室鳖一年长两斤,卖30元一斤;外塘鳖五年长两斤,卖60元一斤,价格翻番,“别人打价格战,我打品质战”。
为让甲鱼“住”得舒适,徐德富给它们打造了一片“水下森林”。每口池放养水葫芦、水草,既遮阴又吸氨氮;塘底铺厚淤泥,让甲鱼能钻泥避暑。
“甲鱼靠鳃和肺呼吸,水质尤为重要,酸碱一旦过度就会拒食。”徐德富介绍。曾经,池塘里的甲鱼患上腮腺炎,他一度手足无措。后来,他四处“走访寻医”,在水产研究所教授的帮助下,制定了一套严谨的水质管理流程。“池水pH值要控制在8.5,每半月要‘调水’一次——备一桶水,先暴晒除菌,再加‘红糖水’、EM菌、乳酸菌等,经发酵后把山泉水调成甲鱼的‘功能饮料’”。
“慢”还逼出了新销路。2024年,第一批成鳖上市,恰逢甲鱼市场行情走低,塘口价跌到谷底。徐德富咬死不松价:低于50元一斤坚决不卖。他带着甲鱼,跑武汉、走深圳,最终以过硬品质征服了食客味蕾。当年,他卖出两千斤,回款12万元,“虽然只够饲料钱,却打通了一条高端渠道,‘慢甲鱼’成了我们的金字招牌。”
更让徐德富兴奋的是“野生种子计划”。2023年起,他特意留出部分池塘不投苗,让成鳖自然交配、自然产卵。“自然交配,自然生长,我们的甲鱼品质能媲美野生甲鱼。”徐德富信心十足。
(通讯员 程淇、曾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