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潘晓枫: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从传统种植到智能化栽培,从“一菇独大”到“百菌齐放”,市政协委员、湖北红仓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晓枫用三年时间,将传统香菇种植发展为智能化、规模化的富民产业。他致富不忘乡亲,通过手把手传授技术、结对帮扶等方式,带领周边菇农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十一月的吴店镇,秋意正浓。在湖北红仓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香菇种植基地,潘晓枫正俯身查看菌棒接种情况,与技术人员交流着生产细节。

市政协委员、湖北红仓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晓枫:“这批秋栽菇是今年9月开始制棒,总共15万棒,虽然生产周期短,但效益很可观,预计12月就能上市销售。”


吴店镇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显著的昼夜温差为香菇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产出的花菇菌柄短壮、肉质肥厚,表面花纹清晰美观,在市场上备受青睐。然而,由于过去长期以零散模式为主,这一先天优势却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胜势。

为改变这一现状,2022年,潘晓枫先后赴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考察,系统学习先进种植技术。2023年7月,红仓丰公司一期项目顺利建成投产。他高薪聘请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才担任技术厂长,当年成功试种秋栽香菇15万棒,迈出了规模化发展的第一步。


在成功试种的基础上,公司探索出将智能化设备与露天出菇有机结合的种植新模式。这种现代技术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既保持了香菇肉质紧实、口感鲜美的优良品质,又实现了全年稳定供应。



经过三年发展,红仓丰公司已建成占地120亩的现代化香菇产业园,拥有智能大棚百余个、全自动智能制棒机5台,年生产菌棒达800万袋,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公司的行业地位也持续提升,目前已成长为随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今年6月,公司发展迎来了新的突破,首批4.5万棒菌棒成功出口韩国,不仅填补了全市菌棒出口的空白,也标志着企业正式开启了国际市场开拓的新征程。

企业发展蒸蒸日上,潘晓枫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使命。在2024年广水两会上,他基于产业发展实践,提交了《关于支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建议打造“广水香菇”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标准化基地,培育专业人才。

市政协委员、湖北红仓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晓枫:“产业要发展,标准化是关键。我们正在着手制定广水香菇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希望带动更多农户通过种植香菇增收致富。”


除了建言献策,潘晓枫还积极投身产业帮扶。在吴店镇东河村香菇基地建设中,他常驻基地一线指导,仅用35天就助力基地全部完工并投产。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发展香菇种植,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公司还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菇农1000余人次。

农户:“潘委员不仅提供优质菌棒,还亲自指导种植技术。去年我种了2万袋香菇,纯收入达到5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目前,公司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的高标准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园,已形成从菌种选育、菌棒制作,到接种养菌、出菇管理,再到采摘加工、包装销售的全产业链能力,实现了从源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布局。

市政协委员、湖北红仓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晓枫 :“下一步,我计划投资建设香菇深加工生产线,开发香菇酱、香菇脆片等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将继续深化“智慧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香菇产业示范园。”

在红仓丰公司的示范带动下,小小香菇正成为广水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一座座现代化菇棚,不仅承载着农民致富的美好梦想,更见证着一位政协委员履职为民的担当与情怀。在潘晓枫的坚持下,这条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融媒体记者:曾艳  宋蓓

责编:宁慧艳

审核:岳爱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