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水:“廉”花开“调”出和谐音

如何将沉淀在历史中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化解现实矛盾的有效力量?湖北广水给出了一份创新答卷。

今年以来,广水深挖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将杨涟“忠诚、铁骨、清白、奉献”的精神内核融入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实践,创新打造“文化+调解”工作模式,通过“三廉调解法”等特色举措,让古老精神焕发时代活力,推动“案结事了人和”的和谐目标落地生根。

走进广水市人社局“和事佬”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室,精心设计的杨涟精神文化墙上,“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威武不能屈”等传世格言,以力透纸背的书法呈现,时刻提醒着每一位调解员其肩负的社会责任。广水市人社部门将文化浸润作为基础工程,定期组织全体调解员开展专题学习。深入剖析“杨涟拒贿守节”“铁骨铮铮不畏权贵”等历史典故背后的精神实质。通过举办“调解为民”主题研讨会,调解员们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劳资纠纷中,像杨涟一样坚守原则、保持公正、廉洁自律。

精神引领如何避免“空洞化”?广水人社部门将其转化为一套标准、可操作的调解流程——“三廉调解法。“廉心”是调解的起点。在受理任何一起案件时,调解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心”,即放下预设,不偏袒任何一方。通过与劳资双方的初步沟通,明确表达调解室的公正立场和为民服务的宗旨,以真诚、中立的态度赢得双方的信任,为后续的调解工作定下公平、和谐的基调。“廉言”考验的是调解员的沟通智慧。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们不说官话、套话,而是用法理情的语言艺术,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他们会站在劳动者的立场,理解其诉求的合理性;也会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其经营的难处和法律风险。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析法律、诉情理,引导双方回归理性,寻求利益的平衡点,推动矛盾在心平气和的沟通中化解。“廉行”是调解的落脚点。一份调解协议的签署,不代表工作的结束。为确保协议内容不打折扣,调解员以“廉行”精神负责到底。不仅体现在文书制作的严谨规范上,更体现在对协议履行的持续关注中,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有始有终。

为巩固调解成果,广水配套建立了“案后回访+风险提示”的闭环管理机制。调解成功的案件,会被纳入定期回访台账。调解员会通过电话或实地走访,主动了解协议履行情况,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还有其他困难。对于回访中发现的潜在矛盾点,调解员会及时发出“风险提示”,向用人单位提出规范用工管理的建议,向劳动者普及维权注意事项,从而实现从“化解个案”到“预防类案”的延伸,有效防止了矛盾的反复和升级。

据统计,今年以来,这一融合了文化力量的调解新模式成功化解劳动人事争议案件6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63%,较以往有明显提升。接下来,广水市将把这一经验向乡镇、街道推广,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广水经验”。

(通讯员高晓涵、李宏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