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灌区困境凸显,改造需求势在必行
作为广水市农业核心区的“命脉工程”,黑花飞灌区已运行数十年,覆盖周边多个乡镇,滋养着1139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直接关系数万农户收成。
然而,岁月侵蚀让灌区问题频发。骨干渠道长期未彻底清淤,淤泥最深达数米,部分段落裂缝、坍塌,输水渗漏率超30%,水流难达田间;渡槽、涵洞等建筑物构件生锈破损,部分闸门启闭失灵,汛期排水不畅、灌溉高峰期供水不足的问题反复出现。
“天旱时水渠没水,只能抽井水灌溉,成本高还费劲。”种粮大户王建国的50亩水稻田,每年因灌溉不及时减产约20%。设施老化不仅拉低灌溉效率,更制约当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对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成为农户与水利部门的共同期盼。
政策资金双重保障,工程高效落地推进
广水市相关部门深知灌区改造的重要性,主动对接上级政策,将黑花飞灌区改造项目纳入重点申报清单。恰逢国家增发国债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该项目因在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成功入选国债支持项目库,筑牢政策根基。
立项审批阶段,当地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发改、水利等部门同步介入,大幅简化流程。原本需3个月完成的审批手续,仅用1个半月便全部办结。审批通过后,上级部门迅速下达数千万元专项改造资金,资金使用实行“专款专用、全程监管”制度——由财政部门牵头,定期核查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实处,从渠道清淤的人材机费用到智能设备采购支出,均有据可查、公开透明。
政策与资金的双重保障,推动工程快速落地。2024年中,灌区改造项目正式开工,施工方分片区推进建设,特意避开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最大限度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确保工程高效有序推进。
聚焦核心攻坚建设,灌区旧貌换新颜
工程建设始终围绕“补短板、提效能、促升级”目标,瞄准灌区运行关键环节发力,为老灌区配齐“新装备”。
硬件改造上,施工团队先对骨干渠道开展彻底整治:机械清淤与人工清理结合,清除淤泥、杂草;对破损段落采用混凝土衬砌技术进行硬化修复,大幅减少输水渗漏;针对老化的渡槽、涵洞,更换生锈构件并新装智能闸门,解决启闭难题。同时,新建、改造5处管理站房,配备运维设备,为日常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信息化升级是此次改造的“亮点”。施工方在灌区关键节点安装水位传感器、流量监测仪,数据实时传输至新建的智慧管理平台。工作人员通过平台可远程查看各渠道水流情况,根据农田需求精准调控闸门开启度,实现“按需供水”。“以前要沿渠巡查才知水位、流量,现在坐在办公室,手机、电脑上就能一目了然,管理效率大幅提升。”灌区管理站工作人员李刚说。
施工中,项目方严格把控质量,每个环节均安排专人验收。经过数月紧张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大部分内容,灌区面貌焕然一新。
改造效益惠及民生,未来发展蓝图清晰
改造带来的成效,很快在农业生产中显现。初步测算显示,改造后灌区输水渗漏率降至15%以下,灌溉保证率从70%提升至90%以上,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达33.67万亩,原本无法灌溉的“望天田”重新恢复生机。
“今年干旱,多亏改造后的水渠及时送水,田里没受影响,预计亩产比去年多100斤左右。”看着长势喜人的稻田,王建国难掩喜悦。除保障灌溉外,改造后的渠道排水能力显著提升,今年汛期,灌区周边未出现大面积内涝,有效保护了农田与农户房屋安全。
对于黑花飞灌区的未来,当地已有明确规划。下一步,将以一期工程为基础推进后续建设,进一步延伸灌溉渠道,覆盖更多偏远农田;同时深化智慧管理平台应用,结合气象数据、土壤墒情,实现灌溉自动化、精准化,助力当地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未来的黑花飞灌区,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利屏障”,更将成为推动广水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融媒体记者:周苗